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11/20页)
4.英国人提出让巴厦礼先行到北京,绝对不能允许。
5.英法两军必须退出天津大沽口。
6.如果开战宜早不宜迟,趁着秋冬之际,以己之长克彼之短。
从这六点做法来看,桂良可谓是冤枉至极,在皇帝陛下反复无常的态度下,老成持重最终也没能让桂良免责,而随着天津的谈判破裂,桂良的位置越来越尴尬。
咸丰皇帝既然已经决定硬抗到底,便谕令军机大臣等人厚集兵力,惠亲王绵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军机大臣吏部右侍郎穆荫、工部右侍郎杜翰,几个人统一协作负责京城的巡防事宜。
不过天津那边的谈判还没有正式宣告破裂,咸丰皇帝还想做最后的努力,他任命载垣、穆荫为钦差大臣顶替桂良奔赴天津继续与洋人周旋。为了避免出现桂良先前所犯的错误,他指示载垣和穆荫,先前所提的条件可以酌情办理;如果洋人再提要求,合乎情理的可以答应,其余的一概不允许,也不必再向自己请旨;如果洋人不肯罢休,一面向自己汇报,一面告知僧格林沁准备和洋人开战,载垣和穆荫也不必在乎礼节,立即撤回京城。
就在穆荫和载垣准备启程时,桂良从天津连续上奏,说英法两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对于所提要求丝毫不肯让步。由于先前咸丰皇帝剥夺了桂良的签字画押权力,使得英法两国代表要前往通州盖印画押,这也就意味着天津谈判彻底破裂。
七月二十四日(9月9日),咸丰皇帝收到英法两国的照会,声称如果再不签字画押,立即进兵通州。僧格林沁已经做好应战准备,然而咸丰皇帝经过慎重考虑后,还是暂时回到了“以抚为主”的策略上来,决定在通州和洋人们仔细谈一谈,看看会不会出现转机。
七月二十九日(9月14日),载垣和穆荫回复英法两国,允许代表到通州谈判。于是巴夏礼、威玛妥带着二十多名随从来到通州。咸丰皇帝认为巴夏礼和威玛妥既然可以到通州来,他们一定是这次入侵大清国的英法首脑,便谕令在谈判之后将这伙洋人扣押在通州,不能让他们回去,以杜绝他们的奸计,未来一旦开战,这些人也可以作为一个筹码。
以今日视角看,咸丰皇帝根本就没搞明白巴夏礼和威玛妥的身份。当时大清帝国没有专门负责洋人事务的专业部门,高层们看待洋人,还是停留在个人的作用上,认为只要手中掌控巴夏礼和威玛妥,就可以有资本向英法两国讲条件。实际上这种自作聪明的做法不仅丝毫不起作用,后来的事实证明还为大清帝国带来了致命的伤害。
由于担心在巴夏礼等人之后,会有大批的英法军队跟随而来,咸丰皇帝谕令胜保带兵于通州以西驻扎,而后又从直隶、山东、山西、陕西等省调兵,令其星夜兼程赶赴通州,做好战斗准备。
无论是清政府还是英法两国,都清楚通州谈判不过是战前的一个缓冲,咸丰皇帝在布置的同时,英法两国也在积极谋划。既然战争已经不可避免,那么英法两国也就没有十足的谈判诚意,巴夏礼提出的条件是:英法两国代表必须进京向咸丰皇帝递交国书,并且要求清政府撤除北京周边的所有防御。这当然遭到载垣和穆荫的拒绝,两人认为这是事关国体的大事,不用向皇帝陛下打报告,绝没有商量的余地。
咸丰皇帝得到消息后,表示北京撤防是绝对不可以答应的,如果洋人们非要进京投递国书,那就让他们来,但前提是见到朕必须行跪拜礼。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跪拜礼让洋人们很难接受,当年马戛尔尼带领使团访华,与清政府产生矛盾也是因为跪拜礼。现在大清帝国已经开放国门将近二十年,为什么这种顽固的观念还是没有改变呢?巴夏礼等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在他们看来这是大清帝国对大英帝国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故意羞辱。据情报,清军已经将防线布置到了张家湾,只要英法联军向前一步,战争或许就会开始。
巴夏礼表现得十分愤怒,他到载垣的行寓去理论,认为咸丰皇帝要求英法代表行跪拜礼是十足的羞辱行为,清政府根本没有谈判的诚意,强烈要求清军撤出张家湾。对于巴夏礼的愤怒之情,载垣表现得倒是很淡定,表示本国政府有自己的一套原则,既然战争并没有开打,英法两国怎么就知道一定要用战争解决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