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翠扳指(第43/60页)

夏风吹拂,满城水面上的荷花灯荡荡漾漾地游动,犹如这座城市忐忑不安的氛围。

不知道京城人是否看见了联军在通州城有意点燃的那堆巨大的火堆。

洋人们已经占了通州,这个消息京城人不可能不知道。通州距离京城有多远,京城人不可能不明白。京城到底能否守得住,京城人嘴上不说,心里不可能没有个大致答案。但是,奇怪的是,事情到了这个时候,人们反而沉静下来,不那么慌张了,仿佛在等待什么,全城悄无声息。

没有人再议论自己的军队“又上去了多少”之类的话题了,到是从朝廷里传来的一条大臣的奏折流传了一下子。这个大臣奏折的内容是:建议发动群众,在洋人将要进攻京城的路上,无论是陆路还是水陆,遍地插红旗,越多越好——“张旗为疑兵,百里皆满。”说这样“可以怵夷”。这个话题让大伙“笑”了一阵之后便没有下文了。接着,一个惊人的消息又流传开来,令京城更加寂静下来,气氛更加怪异了。消息说:帝国的军队没有失败!所有关于洋人已到通州的消息全是假的。带领帝国军队和义和团出征的李秉衡不但没死,而且还获得了“空前胜利”!不信?听听皇上为此发出的“上谕”是怎么说的:

李秉衡奏,李秉衡、马玉昆、宋庆与西兵鏖战,共毙联军十余万人,实属奋勇可嘉,李秉衡着赏给双眼花翎,马玉昆赏穿黄马褂,宋庆赏加尚书衔,由户部拨出库银十万两,交李秉衡散给官兵,以示激励,并着带兵克复天津。钦此。(侨析生:《京津拳匪纪略》。)

和这道“上谕”同时流传的,还有一个据说是洋人们失败之后向帝国政府“乞求议和”消息,而朝廷为此对洋人的答复是:要想议和,除非答应如下条件:

一、还通商口岸;

二、只许海口通商,不许上岸;

三、英法各国只称君主,不得称大皇帝;

四、不许学中国语言文字;

五、公使归理藩院;

六、琉球、越南各侵地须还;

七、税则由我国定;

八、都中不许立使馆;

九、不许传教;

十、要赔我兵费十千万。

口气倒像一个真正朝廷的口气。

尽管京城里不少人家已经住进了从通州方向逃难而来的亲戚,尽管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就能看出来所谓“乞求议和”的虚假成份,但是中国人还是兴奋地传播着这种消息,流言导致的片刻快感让绝望的人们感到兴奋和幸福,在如同吸食了鸦片一样的暂短虚幻的快感中,中国人的愿望和现实彻底地混淆在一起了。这种近似狂乱的想像在苍白的头脑中逐渐扩大,最后竟然扩展到彻底清算洋人的25条——这个民族脆弱的心灵和奇异的想像力混合在一起,在1900年的动荡日子里发展到了极致。

皇太后召各大臣会议,立有“和约”25款,送交各国: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律作废;

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

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

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

五、将总署交还中国;

六、康有为回国治罪;

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

十、俄国将大连湾交还中国;

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

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

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管理;

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准进京;

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

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

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

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

二十、俄国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

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

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应加倍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