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翠扳指(第42/60页)
通州,北京的门户。
战事发展到这时,连联军的军官们都感到不解,甚至心里颇不踏实了:在已经距离帝国都城仅仅还有20公里路程的地方,沿着脚下的这条大道就可以直接抵达北京城的齐化门(朝阳门),怎么会没有帝国的任何一支军队?怎么会不见即使在和平时期也应该存在的都城外围的军事防线?
当各国的军官们得知日本军队已经派出先头部队,并且前进了将近10公里而“一切正常”的时候,轻松下来的内心陡然升腾起立即占领这个巨大帝国都城的冲动。夜晚降临,联军军官们热烈地讨论着作战部署,连日的疲惫、恐惧一扫而光,个个都像喝了烈酒一样,脸上的每一个毛孔里都塞满了不可遏止的贪婪。
洋人说:点起一个巨大的篝火,让大清都城里的人们看到,让他们发生巨大的恐惧!
6、水面上的繁星
荷花灯上市了。
今年中元节,帝国宫廷里破例没有京剧演出。往年的规矩是,从农历七月十五开始,颐和园的戏楼和前门外的戏园子一样,将夜夜灯火。剧目是固定的,是一个中国式的劝人行善、因果报应的故事,剧名叫做《目连救母》。和民间不同的是,乾隆年间根据这个故事专门编撰了宫廷大戏,改名为《劝善金科》,全剧主题纷杂,故事拖沓,长达240出,每天演出24出,10天方能演毕。今年宫廷里虽没有演戏,但还是照例举行了小型的盂兰盆会的道场,小太监们依旧把上千只玻璃荷花灯放到了西苑的水面上。夜色下,荷花灯亮晶晶地在平静的水面上漂浮,如同满天的星斗。
今年市上的荷花灯好卖。几乎家家都早早地把买来彩纸、南瓜、西瓜制作的水灯放进了护城河里,护城河一下像一条缀满珍珠的丝带。《京师竹枝词》云:“绕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入夜,破败的京城成了一座仙境般的瑰丽之都。
和往年不同的是,河里的灯多,观灯的人少,人们都待在家里,把房门关闭。在街上欢喜着的全是孩子,他们拿着买来的各式灯笼,买不起灯笼的贫穷的孩子,就把蜡烛插在荷叶上举着。孩子们一直闹到半夜。
已经分不清这个明显带有宗教意义的节日到底来源于什么教。道教有“太上三官”之说,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今天是地官清虚大帝的生日,这是“中元节”的正宗来由,自汉以来便有此说。但是,今天佛教徒们也很忙碌,他们照例举行大型盂兰盆会,唱诵《佛说盂兰盆经》,据说第一次在这一天举行此法事的倡导者,是汉武帝。“盂兰”,梵语,意为“救倒悬”,佛教经典中为此有一个故事:一个叫做目莲的孩子自愿去拯救道德上出了点儿小问题而被倒悬于地狱中的母亲,孩子的真诚感动了佛祖,同时,孩子答应把“百味饮食”和桃、李、杏、栗和枣五种果子放进盂兰盆内,“以供养十方佛僧”,母亲由此得救。今天的中国人似乎没人再知晓这个故事,偶尔涉及这个故事也不是因为他们崇拜那个热爱母亲的孩子,而是因为一部流行甚广的武侠小说,在那部小说叙述的这个佛教故事里,孩子救母亲的时候,佛祖命令一群快乐的神仙去把地狱的大门打开,这群神仙的总称叫做“天龙八部”。
让京城人心里发生古怪联想的是和尚们往河里放的巨大的法船。船头立着猛虎图案,图案上有手持铁叉的“开路鬼”。后面站的是两位表情永远愤怒的鬼,即“黑白二无常”,其中白衣鬼为“白无常”,俗称“活无常”,手持一根哭丧棒;黑衣鬼为“黑无常”,俗称“死有分”,手持一个“勾魂牌”,牌上有字,云“你可来了,正要拿你”。船舱里的鬼达10位之多,虽然各具名目,但哪一位都不是好惹的,在鬼神名录上都归属于阎王爷之列。
夜晚的窗外,孩子们还在嬉闹,他们清脆的童音在夜幕下的京城里飘荡:“荷花灯荷花灯,今儿点了明儿扔!”孩子们的歌谣令大人们心里弥漫着的那种怪怪的滋味更加浓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