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晋代察举之变迁(第5/10页)

可见,由于孝廉拜郎已成通例,不言自明,故汉代史籍多予省略不记。在魏晋史籍之中,在记载秀孝任官时也很可能有类似现象。例如《晋书·纪瞻传》记其举秀才对策,不言拜为何官,遂又述其“永康初,州又举寒素”。然《北堂书钞》卷七九引王隐《晋书》:“纪瞻与秀才至历阳,除郎中。”按“与”当作“举”,“历”当作“洛”,一形近致误,一音近致误。是《晋书》省略了拜郎情节。又《晋书·潘岳传》记其“早辟司空、太尉府,举秀才”,后“出为河阳令”,不言为郎;然《传》又录其《闲居赋》,其序曰:“仆少窃乡曲之誉,忝司空、太尉之命……举秀才为郎,逮事世祖武皇帝,为河阳、怀令”,是《传》文省略了拜郎一事,如非《赋》序,则又将被遗略。由此来看,晋代秀孝之拜郎者,很可能较史传所能见到的为多。

魏晋时期的议郎、中郎、郎中,较之汉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议郎实际已无进言议政之责,中郎、郎中已经没有了宫廷宿卫之职。它们都已完全成了所谓的“散郎”,有俸禄而无职事,甚至可以家居而不在朝,属冗散之列。所以“散郎”当时又漫称为“王官”,表示士人是王朝领俸官员,不同于平民而已。“散郎”之位,一是用为官僚子弟之赐官,二是用以优遇老迈废疾官员,三是士人仕进之一阶,用以任用通过了察举策试者,使之居此领俸以待迁调。关于“散郎”的详细考辨,可参看本章之后的附录《魏晋的散郎》。

又,晋代秀才如除为太学博士或太常博士,可能不须先经郎职,《北堂书钞》卷七九引《晋令》:

举秀才明经传者,简以众典才茂。

上文引自《北堂书钞》孙星衍、严可均七家校影宋本。明陈禹谟俞羡长万历校本,无“简以众典才茂”句而多“以入学宫”四字其实二者可以并存互补,即作:、。

举秀才明经传者,简以众典才茂,以入学宫。

“以入学宫”者,入学校以为博士也。这是对明习儒家众典的秀才的特别任用。《晋书·潘尼传》:“太康中举秀才,为太常博士”;《高崧传》:“举州秀才,除太学博士”。他们或许未经郎官,而是于策试后直接拜为博士的。汉代本有自秀才之明经者中选补博士之制,事见《汉旧仪》:“刺史举民有茂才,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取明经一科,明律令一科,能治剧一科,各一人。诏选谏大夫、议郎、博士、诸侯王傅、仆射、郎中令,取明经。”可知这是一个渊源久远的制度。

四、其他科目

晋代察举科目须经考试者,还有“良将”一科。前引《晋书·赵王司马伦传》:“是岁,贤良、方正、直言、秀才、孝廉、良将皆不试。”是“良将”一科也须考试。又《晋书·陈 传》记其在东晋太兴初陈时务,有语“又马隆、孟观虽出贫贱,勋济甚大。(今)以所不习而统戎事,鲜能以济。宜开举武略任将率者,言问核试,尽其所能,然后随才授任”。马隆于泰始中由兖州举“才堪良将”,后讨羌立功。陈 “宜开举武略任将率者,言问核试”之请,当是援依西晋旧制。是西晋“良将”科原有“言问核试”之事。晋代应“良将”科者,还有刘聪和李庠。 《晋书·刘聪载记》:“新兴太守郭颐辟为主簿,举良将,入为骁骑别部司马。”又《李流载记》:“(李庠)后以善骑射,举良将,亦不就。州以庠才兼文武,举秀异,固以疾辞。州郡不听,以其名上闻,中护军切征,不得已而应之,拜中军骑督。”(4)

晋代察举之常科,还有计吏、良吏、廉吏。计吏、廉吏二科承自汉代,良吏则似为西晋新设。《金石录》卷二十《晋彭祈碑阴跋》:“题名者凡三百十二人,有故孝廉、计掾、计史、良吏、廉吏、计佐……”由排列次序看,孝廉最高,次为计掾、计史,次为良吏,次为廉吏。《华阳国志·大同志》:“(太康)五年罢宁州,诸郡还益州,置南夷校尉,持节如西夷,皆举秀才、廉、良。”“廉、良”当指廉吏、良吏。《抱朴子·审举》:“亦可令廉、良之吏,皆取明律令者,试之如试经,高者随才品叙用。”是东晋仍有廉吏、良吏之举。《晋书·赵王司马伦传》:“郡纲纪并为孝廉,县纲纪为廉吏”,是孝廉例以郡纲纪为之,廉吏例以县纲纪为之。晋代廉吏可考者二人。一为陈敏,《晋书·陈敏传》载其“少有干能,以郡廉吏补尚书仓部令史”;一为仇勃,《晋书·刘弘传》载其为“南郡廉吏”。晋之良吏,考得赵至一人,《晋书·赵至传》载其以幽州从事“太康中,以良吏赴洛”。廉吏、良吏不知区别何在,但性质都是面向下级吏员的。二科得举者史传所见甚少,就其身份看亦属下层士人。这种科目,在士族兴盛之时,看来并没有得到社会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