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城市:1947—1949年(第11/12页)
该报记者解释道,在取得完全的胜利之前,共产党外贸政策的基本目标都将是发展农业和工业,因为它们对维持战争至关重要。因此,就外贸管理而言,共产党鼓励进口必需商品,限制进口奢侈品和解放区本身能生产的产品。事实上,这些原则和此前一些边区制定的与国统区往来的“进出口”贸易规则是大致相同的。公有贸易机构控制了五种重要商品的进出口:大米、棉花、油、猪鬃以及黄金。所有其他商品的贸易被交给私营企业。[113]
然而,不管是哪种贸易,首要的原则是,必需严格保持进出口的平衡。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极为小心,极为谨慎,尽量避免国统区出现的贸易逆差。由于担心贸易逆差,再加上缺乏外贸经验,共产党规定,外国商品和材料的进口商必需出口同等价值的商品和材料。这一规定相当于一种实物交换体制,是如此不便,很快就被取消了。但共产党仍然坚持保持进出口平衡的原则。
的确,中国共产党在贸易和金融领域经验不足,同时急于表示对商业界的支持,但这种经验的不足和热切的支持还没有达到使他们放弃自己经济利益的程度。在长期的经济封锁中,共产党发展出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策略,他们通常用这种自足的观点考虑问题。共产党对经济的理解常常表现得过于简单和狭隘,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它始终无法彻底消除私营企业的疑虑。1948年12月,《时代批评》的一篇文章或许能准确地反映当时商界人士的心态和感觉:“我希望,对于资本家来说,新政权不会像蒋经国政权那样糟糕。但大部分中国商人……担心未来会变得更糟。”[114]
工业管理:公有企业的挑战 工业管理是另一个共产党极为缺乏经验的领域,他们自己承认这一点,并急于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共产党希望以公有制形式发展某些重要的工业,这种经验的缺乏就显得更加严重。因此,华中解放区工商会议就有了一个新的任务,起草一份公有制工厂财政纪律的草案。薄一波在会议上发表的关于工业管理的讲话表明,这一时期,党内就这一问题还存在激烈的争论。薄一波的发言与列宁的观点十分相似[115],他宣称:“我们的经济工作者应该学习管理,不仅如此,他们还必须向资本家学习科学和合理的管理方法;在当前的阶段,尽快学习管理经验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最重要任务。”[116]
1948年夏天,最让党的领导不安的问题是许多机构的“无政府和散漫的状态”以及由此导致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大量浪费。第二个严重的问题是不合理的组织和工作作风。
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一家煤矿公司新开了一口矿井,但开矿之前他们并没有请采矿工程师进行初步调查。只是在矿井挖好、投资了30万元之后,才发现此处的矿脉太细,完全没有开采的价值。同样,在晋冀鲁豫边区,军队在没有征求建筑工程师意见的情况下挖了几个防空洞。结果,这些防空洞全都崩塌了,白白浪费大约40万元至50万元。
有关不合理的组织和工作作风的事例不胜枚举。工厂被塞进了太多非生产人员;政治表现、家庭背景以及资历,而不是技术能力,成为选拔和提升工厂干部的标准;没有人计算生产成本,或者关注企业是否赢利;时常,政府的主要工作不是发展生产,而是为工人提供援助和救济。
华中解放区工商业大会通过了决议,意图十分明确,就是要纠正这些错误。决议规定,只有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有资格的技术人员的设计,并得到高层的批准之后,新的工业项目才允许上马。此外,决议还要求所有工业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117]
两个月后召开的全国第六届劳动大会确立了类似的企业管理的目标。大会要求,每个企业都要为整个生产过程——从购买原材料到销售制成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大会的要求还包括:为人事管理制定具体的标准;生产检查制度要落实到所有工厂中,以保证生产标准以及合适的工作条件;采取严格的个人责任制,每个工人都要为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任务承担个人责任。[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