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通向慕尼黑的道路(第23/39页)

在整个演说的过程中,我一直坐在刚好在希特勒顶上的楼座里,尽力想把他的演说当场随讲随译广播出去,可是不大容易。那天晚上,我在日记里记着:

自从我观察他这么些年以来,他今天晚上看起来完全失去了自制,在他坐下来以后,戈培尔就跳上讲坛,对着话筒大叫:「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九一八年再不会重演了!」希特勒抬头看着他,眼睛里有一种疯狂、急切的神色,似乎这句话就是他想了一下午而没有想出来的。他跳了起来,眼睛里闪着我永远也忘不了的狂热的光芒,把右手大挥了一下,然后向桌子一捶,用尽了他那强有力的肺部的全部力量大叫一声:「Ja(对)!」接着就精疲力竭地瘫倒在椅子上。

第二天(九月二十七日)中午,他第二次接见霍拉斯·威尔逊爵士的时候,已经完全恢复了,这位英国特使并不是受过什么特殊外交训练的人,不过也像首相一样(如果不是更甚的话)急于把苏台德区送给希特勒,只要这位独裁者肯和和平平地接受。他请希特勒注意张伯伦昨天后半夜为答复元首在体育馆的演说而在伦敦发表的一项特别声明。张伯伦说,鉴于德国总理对捷克问题的诺言缺乏信心,英国政府将认为自己「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来保证捷克的诺言「顺利地、充分地而且以尽量合理的速度」付诸实现。他相信总理将不会拒绝这一建议。

但是,希特勒对此并不感到兴趣。他说,他再也没有什么信要带给张伯伦先生。现在一切要看捷克人了。他们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他的要求。要是他们拒绝的话,他怒气冲冲地大叫道:「我就要消灭捷克斯洛伐克!」他继续发出这一威胁,显然极为得意。

即使对于好说话的威尔逊来说,这显然也太过分了。他站起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奉首相之命作下述声明:『如果法国为履行其条约义务而参加对德作战的话,联合王国将认为有义务支持法国。』」

「我只能表示已注意到这种态度,」希待勒火气很大地回答说,「这意味着,如果法国决定进攻德国的话,英国将感到也有义务进攻德国。」霍拉斯爵士回答说,他并没有这么说,到底是和平还是战争,最后要看希特勒如何办来决定了。这时,希特勒已经把情绪酝酿到了火儿相当大的程度,他叫道:「要是法国和英国要打,就让他们打罢!我根本不在乎。今天是星期二,到下星期一,我们就在打仗了。」

从施密特关于会议的正式记录来看,威尔逊显然还想把谈话继续下去,但是汉德逊大使劝他停下来。虽然如此,这位毫无经验的特使还是在会谈完了以后趁自己同元首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向他谈了一句话,他向希特勒保证,「我将设法使那些捷克人头脑清楚一点」,后者表示他「对此表示欢迎」。也许,元首一定认为,还可以哄张伯伦再走几步,来让捷克人「头脑清楚一点」。总之,那天晚上,他就口授了一封措辞狡猾的信给首相。

写这封信是有充分理由的,柏林——还有别的地方——在九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有许多情况已经改变了。

下午一点钟,威尔逊刚走不久,希特勒就发出了一个「绝密」的命令,命令由大约二十一个加强团,也就是七个师组成的突袭进攻部队,从训练地区进驻捷克边境的出击点。命令说:「他们必须在九月三十日准备好按照『绿色方案』行动,决定将在前一天中午十二时作出。」几小时以后,元首又下令作进一步的秘密动员。在当时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有一项是又动员了五个师到西线。

但是即使希特勒一股劲儿进行军事行动,这一天之内还有许多事情使他感到犹豫不前。为了在群众中激起战争狂热,希特勒下令在黄昏时分乘几十万柏林人下班上街的时候在德国首都检阅一个摩托师。结果,至少对最高统帅说来是一场大失败。普通的柏林老百姓根本就不想听到战争。我那天晚上的日记记下了这一幕令人感到意外的景象。

我到了菩提树下大街,当时(军队的)队伍正转向威廉衔。我预料将看到一场盛大的示威。我想象着我曾在报纸上读到过的一九一四年的情景,那时,就在这条街上,欢呼的人群向行进中的士兵投掷鲜花,少女们跑上去吻他们——但是今天,他们只顾急急走到地下铁道站,根本就不想看·稀稀落落站在人行道上的那几个人也是一声不响,完全沉默——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触目的反战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