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党争的发酵:山东巡抚之争(第4/9页)

这就是毓贤的手法,在面对山东具体省情之后的手法——一手以剿,一手以抚,剿中有抚,抚中有剿。当然,在毓贤看来,他的这套剿抚兼施的手法不仅是高明的,也是“安全”的——对头上的红顶子来说。

正如每次外敌入侵,朝廷里总有“和战”两派一样。在如何对待义和拳的问题上,朝廷里已经有“剿抚”两派之分。我们知道,观点之争的背后是党争,对义和拳的“主抚派”正是排外的端王集团,而“主剿派”是和洋人关系比较好的汉党,毓贤剿抚兼施,两不得罪,居中站队,潇洒骑墙。在后来的很多书中,人们对毓贤到底是如何对待义和拳的看法是比较矛盾的,一派人认为毓贤是“主剿”的,是不折不扣的“刽子手”“双手沾满了拳民和劳动人民的鲜血”;而另外一些人认为毓贤是“义和拳组织最大的支持者”“鼓吹改拳会为民团”。如果我们知道这是毓贤同志一贯的风格,那么一点都不奇怪,毓贤同志的这个矛盾形象,正如他出任山东巡抚之前的矛盾形象一样,不过是在继续“媚上”,在凶险的官场里精于算计,用心自保。

然而,就在毓贤战战兢兢地维护山东地区稳定之时,1899年10月,在毓贤上任半年之后,朱红灯率领队伍来到茌(chí)平以北的平原县,又有了惊人之举!

“天下义和团扶清灭洋!”

跟几个月前相比,朱红灯的队伍更加壮大了,名气也更响了。这次来到200里外的平原县,就是因为在这个县的杠子李庄,有两个地主拒不为拳民“助粮”,应杠子李庄拳民的邀请,朱红灯亲自率领队伍前来“助战”。结果是他不仅打开了这两个地主家的粮仓,还赶跑了杠子李庄的地主民团,成功地占领了杠子李庄!

这应该是拳民首次占领一座村庄,毓贤接报,他立即派出将领带兵前去围剿。带兵的这个人需要特别介绍一下,他是济南府候补知府、现任济南府亲军营管带袁世敦,大家看到这个名字一定很熟悉,没错,他就是袁世凯同志同父异母的哥哥。

朱红灯在杠子李庄得到了袁大人率兵前来围剿的消息,于是他率领拳民向平原县城方向的一座神庙(森罗殿)转移。正是在向森罗殿转移的路途中,也许是还沉浸在刚刚占据一座村庄的喜悦之中,也许是为了安全起见、吸引更多的百姓加入,更或许是预感大难临头,临死前疯狂一把,朱红灯和他的队伍变得跟过去有些不太一样了。

简单地说,朱红灯变得已经不像官兵口中所说的“拳匪”了,他主动改变了形象,自制了一身官袍穿在身上,像“官”那样大摇大摆地坐上了轿子,而他的队伍中打出了一面旗帜,一面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旗帜,这就是——

“天下义和团扶清灭洋”!

“义和团”的名号终于从原来只躺在官方文件中走向现实、走向大众了。从种种情况来看,这是史上“义和团”第一次公开亮旗。这不是简单的一字之差,也不是无聊的文字游戏。在当时的情况下,“团”和“拳”是不同的,“拳”是朝廷要打击的,而“团”是朝廷承认的,甚至欢迎的。比起过去叫作“义和拳”,“义和团”更像一个光荣的合法组织,虽然这个名号是朱红灯他们自己打出来的,但光名号听上去就有“很官方”的感觉,能够让人忘记过去被称为“拳匪”的历史——也就是从现在开始,“义和团”将逐渐取代“义和拳”,成为这个组织的正式称号!

当然,关于“义和团”的旗帜到底是如何打出的,在目前的史学界还是存在争论的。这倒不是因为第一手资料太多,而是资料根本没有,所以我们可以看看另外一种很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是毓贤直接下令给拳民队伍改名为义和团,我认为,这种说法其实就是从毓贤向朝廷提出“改拳勇为民团”的建议顺延而来。前面我们知道,毓贤同志采取的是“剿抚兼施”的手段,而“命令改拳为团”实际上是夸大了这位正在骑墙的同志“抚”这一手的手段。要知道作为官场老狐狸的毓贤是绝对不会在朝廷还没有明确指示的情况下擅自命令“改拳为团”的,这相当于私自招安,更何况除了“抚”的这一手,毓贤也一直在“剿”,即使他下令给拳民,拳民也不一定听他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