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8/17页)

注108民国时期呼和浩特曾设立有7所国民小学,有5所位于新城,白女士所上的学校全名为归绥县第二高等小学。

注109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七四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149页。

注110《北京郊区的满族》,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43页。

注111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注112哈德门即崇文门,元称文明门,俗称“哈德门”“海岱门”。

注113八角鼓,既是乐器名,也是曲种名,因演唱者手执八角形的小鼓弹奏演唱而得名,其由来说法不一,相传脱胎于八旗军鼓,开始流行于八旗军中,后来传至北京内城,是鼓书、单弦等曲艺的伴奏乐器,广泛用于满洲宫廷与民间。八角鼓也是一门有说有唱,擅长打趣逗哏的曲种,有许多曲牌,唱词一般七至八字一句,内容以传统故事为主,也有的反映了下层旗人的悲欢离合。清朝末年,八角鼓不但深为普通旗人所喜爱,也引起了王公贵族的浓厚兴趣,有人甚至亲自登台演出。

注114亦即摔丧盆,满汉都有的一种丧葬礼俗。丧盆为黄泥烧制,形如浅碟,中有一孔。出殡之日棺木上杠时,由死者之子跪于地上,前置砖一块,将丧盆向砖掷去将其击碎。如死者无子,则由本家后辈找一人代替。

注115按清制,京师八旗马甲的全饷是每月银三两,每年米24斛。

注1161912年清帝逊位,民国政府与清朝皇室在签订《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等几个优待条件的同时,还签订了一份《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的文件,其中第五条规定:“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宣统政记》卷43,民国二十三年奉天辽海书社印行,叶35上),所以清朝虽亡,八旗兵丁仍然领取了一段时期的旗饷。但往往不能足数,有些地方已是有名无实。

注1171924年(民国十三年)11月,冯玉祥命鹿钟麟将清逊帝溥仪驱逐出北京故宫,北京旗人的旗饷从此停止发放。此年正是鼠年,胡女士的记忆是准确的。

注118尺牍,本指长一尺左右的木简,后来成为书信的代名词并且出现了收录尺牍的专集,被视为人们撰写书信格式的教科书而被大量刊印,如民国年间面世的《万象文书大全》等,就是实用的尺牍教科书。《万象文书大全》分为30类:喜庆、贺寿、慰藉、唁丧、学界、女界家庭、女界亲友、家书、亲戚、通候、馈赠、叙约、荐举、延聘、劝勉、规诫、信贷、还偿、请托、感谢、允诺、辞却、催索、商业、汇兑、装运、押款、保险、讼事、对联。每类之下列举若干范文,几乎涵括了现实生活的所有内容。至今仍具参考价值。胡女士母亲给她买的尺牍很可能就是这一类,她就是从这里学习给父亲写信的。

注119民国时期在北京各处兴办了一批新式小学,仅在蓝靛厂外火器营就有8所,是在八旗旧有的八处官学基础上改立的,地址均在蓝靛厂西门外,依次称为外火器营第一初等小学堂、外火器营第二初等小学堂……余类推。按当时学制,小学六年,分初等、高等二种,初小四年,结业后入高小,为二年。外火器营也有一所高等小学堂,设于1931年,应该就是胡女士所说的“母校”,而初小应当就是“分校”了。详见张宗平、吕永和译:《清末北京志资料》第15章第2节,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193—194页。

注120挑活,即北京挑花,俗称“十字挑花”,是以十字形的针法,依据布料的经、纬纹路,绣成各种图案。构图严谨,用色浑厚。北京海淀一带的妇女,素以擅长挑花知名,而尤以蓝靛厂的满族妇女为最。1920年就有外国教会在这里开设燕京工厂从事挑补绣花生产,产品直销国外。北京旗人白友义曾在蓝靛厂设挑补花绣花厂,所创制的北京细工挑花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被誉为“京西工”。除雇用固定工人外,还组织妇女领活计回家生产,按期交活,胡女士所做的“挑活”就是这类。1949年后北京市从事这一行业的妇女,最多时曾达20余万人。(参见沙之源、富丽等主编《北京的少数民族》,燕山出版社1988年版,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