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7/17页)

注84立水桥地区是北京市昌平、朝阳、海淀三区交界处,离亚运村核心区5公里,距离北五环3公里,现在是地铁13号线与5号线的换乘站。

注85司女士这里说得很准确,八旗的人指的是外八旗,镶黄正黄正白是内务府三旗,是两个互不统属的系统。

注86蓝靛厂的蒙古族,是指驻扎于蓝靛厂的外火器营,是京师外三营之一。外火器营八旗中包括有八旗蒙古,司女士指的就是这些蒙古旗人。

注87七间房是地名,今昌平区南口镇有七间房村,不知是否就是司女士提到的七间房。

注88西三旗是地名,位于今清河小营以北,地铁13号线在此有一站。按西三旗系明代军屯遗存的地名,与前面司女士所说三旗(即内务府上三旗)毫无关系,今多有将其混淆者。参见尹钧科:《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191页。

注89夏仁虎:《旧京琐记》卷二:“京语有极刻薄者……呼浙绍人曰‘臭豆腐’,讥所嗜也。久则并南人皆呼曰‘豆腐皮’。”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46页。

注90这里说的年龄是司女士自己算的,显然不对。

注91《实报》俗名小实报,因其是四开小版。20世纪30年代中叶,不少学人、文士都订阅三种报:天津《大公报》,北京《世界报》,还有就是《实报》。《实报》还附赠半月刊。

注92在晶体管发明前,人们习惯于将那些不使用电源、电路里只有一个半导体元件的收音机统称为矿石收音机,是所有无线电接收设备中最简单的一种。20世纪50年代为百姓家庭普遍使用。

注93即今国际关系学院所在地。

注94尹钧科:《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70页。

注95加点的字要重读。大爷指大伯(父亲的哥哥),大爷则指的是爷爷的哥哥。

注96打横是满族的一种礼节,也叫退步打横,多用于告辞时,主人送出,客人返身退步,两手贴身横行一两步,表示施礼。

注97地名,位于海淀区圆明园遗址西北,今为上地信息产业开发区。

注98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乡的苏三四村,位于海淀区西北部。按苏家坨乡的苏家坨村在人民公社时期分为四个生产队,村东的第一、第二两个生产队为一个大队,简称苏一二;村西的第三、第四两个生产队为一个大队,简称苏三四,此称即相沿至今。

注99如果赵女士的奶奶确实是李莲英的姐姐,那么他们应该是汉人而不是旗人,因为清代太监一般都是汉人。

注100这里所谓旗人不扎耳朵眼儿之说,不知出处。史称旗人妇女是扎耳朵眼儿的,但汉族妇女是一耳一钳,旗装则是一耳戴三钳,嘉庆朝选秀女时曾因一些秀女效法汉人的一耳一钳,而受到嘉庆帝严饬。参见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1114,17页。

注101老家儿,北京土语,指长辈、父母。

注102温朴即榅桲,是一种果品,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称:“温朴形如樱桃而坚实,以蜜渍之,既酸且甜,颇能下酒。”

注103合婚是民间的一种婚俗,婚前男女双方要交换庚帖,以卜八字是否相配,称为“八字合婚”,民间认为只有夫妻双方的八字五行都能和谐,才能使得婚姻美满幸福。

注104北京旧有“红马上床,家败人亡”之谚,认为姑娘结婚时正当行经是一大忌,极不吉祥。参见王永斌:《杂谈老北京》,333页,但该书所讲不如这篇访谈具体详细。

注105住对月,满族婚嫁习俗,自结婚之日算起满一个月,新妇要回娘家住一个月或数日,届时女家派车来接,新妇返回时要带一些食品及做的鞋袜等赠送婆家尊长。

注106勤是赵女士的乳名。

注107普度寺,也称玛哈噶拉庙,在拙著《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中多有涉及。最初为清多尔衮时期的摄政王府,位于南池子东侧南宫旧址,南宫在明代时为皇城东苑,明景泰年间,明英宗朱祁镇曾囚禁在此,多尔衮利用了重华宫旧址,摄政王府宏伟壮丽,甚至超过了皇宫。多尔衮被定罪削爵后,该府邸随废。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皇帝下令将旧睿亲王府改建成玛哈噶拉庙。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重新修葺扩建。1775年,乾隆将该寺赐名“普度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