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河山表里更分明 明清之际的风起云涌(第5/40页)
机遇就像阳光,它会公平地照在每一个人身上。捕捉机遇,就是捕捉历史。命运多次青睐了李自成,然因为他在山海关丧失了机遇,最终与历史擦肩而过。
如果李自成早一两天抵达山海关,那一战便不是那个结局。他对整个局势缺乏大局观,不但对吴三桂判断失误,亦从未料到满清会迅疾介入。仅从这一件事上,就知道在群雄并起的动荡时刻,李自成坐不了天下。
而山海关之战不仅扭转了李自成个人的命运,亦号称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战。
当时吴三桂军约为五万,李自成所率大顺军大约十万,多尔衮部在七万左右。三支军队中,清军战斗力最强,将士及马匹均披甲胄,异常坚硬,百步之外箭矢无法洞穿,号称“铁骑”。吴三桂军则是明军精锐,与满清对抗多年,亦是骁勇善战之辈。大顺军大多是新加入的农民,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素质远远不及二者。但大顺军也是一支不容小觑的“虎狼师”,平时杀俘虏以其血饮马。马饮惯了血,对水不屑一顾。打仗前一日,往往不饮马,让马特别饥渴。上了战场后,战马一旦闻到血腥味,奔腾嘶鸣,眼睛发红,简直像狮子一样。大顺军将士骑这种马冲锋陷阵,往往攻无不克。
在这种形势下,介于顺、清之间的吴三桂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果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则大顺军兵力约为来犯清兵一倍,且能仗着山海关要隘御敌于关外;如果吴三桂叛投满清,双方优劣对比和局势就完全颠倒过来,清、吴联军在兵力数量上也占了优势。也就是说,风云际会中,满清和大顺军隔关对峙,吴三桂意外成为直接影响中国局势发展的关键人物,对于明朝灭亡后究竟是由大顺还是满清朝廷统治天下关系重大。
最终的结果是,吴三桂投向了满清,就此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大顺军后来的命运几乎可以用一败涂地来形容,而满清则在入主中原上迈出了极其关键的一步。
而这一切的起因,竟是那个名叫陈圆圆的女子[11] 。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对时局的巨大影响力,还将持续到康熙一朝。
李自成吃了败仗后,退兵途中便将吴襄处斩。等回到北京,又杀了吴三桂家眷三十四口,只留了陈圆圆一人。
而吴三桂却在山海关战役刚刚结束时就率领军民正式剃发降清,由多尔衮承制封为平西王,赐玉带、蟒服、鞍马、弓矢等物。
诗人吴伟业[12] 有《圆圆曲》叹息道:“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吴三桂因陈圆圆而背父弃君,以全家成灰的代价,终换来“一代红妆照汗青”。
败回北京后,李自成曾经考虑过据守北京,但很快又决定放弃北京,主动西撤。
吴三桂得胜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北京士民并不清楚吴三桂已经降清,纷纷传说吴军杀败大顺军,夺回明太子朱慈烺,即将送回北京即位。街市有歌谣嘲笑李自成道:“自成割据非天子,马上登基未许年。”
当时北京城里的官绅士民并不清楚吴三桂已经投降清朝等情况,纷纷传说吴军杀败大顺军,夺回明太子朱慈烺,即将送回北京即位。没有人想到除吴三桂外还会有别人来占领这座城市,甚至当人们听说有一支“大军”由东而来,而且有人说看到了齐化门外贴有题以“大清国”字样的布告之时,人们仍没有料到会是由清军来占领此城。
五月初一,士绅官吏耆老出城数十里迎接,昂然而来的不是明太子,而是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众人大为震惊,有偷偷溜走者,有惶惑无措者。少数官员则迅速默认现实,将错就错地将多尔衮迎入北京。
多尔衮从朝阳门经正阳门进入皇宫。因紫禁城大部已被李自成撤退前纵火烧毁,多尔衮便将摄政王府设在未遭火焚的武英殿中,一边派遣各路军队出京追击李自成,一边着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安抚人心,稳定局势。
当时满清显贵均提议在北京城大肆屠戮,然后带着战利品返回关外。多尔衮力排众议,决策定都北京,并派遣心腹到沈阳去迎接顺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