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抗日战争的经验(第8/14页)
但根据随后的事态发展来看,其中一些错误倾向,特别是第三点和第四点的发生并不是毫无理由的。不仅如此,党的指示对彻底执行和过激实施土地政策的区别十分模糊,似乎是鼓励产生这样的结果。在关于中农的问题上,这一点尤其明显。例如,1944年底的一份地区党委的指令,鼓励干部采取积极行动,而这将不可避免地削弱中农。这份指示还暗示,减租政策可以有新的目标。
该指令认为,在没有地主或富农的地方,中农控制着整个村子。中农是现阶段民主革命的基本力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弱点”。在反对地主的斗争中,他们没有贫雇农那样坚决。在中农控制的村庄里,常常会有恶霸和腐败的官员,这些人通常本身就是中农。应该用政治斗争的方式处理中农的“封建剥削”。事实上,如果大部分农民的确痛恨这些人并且要求斗争他们,当地干部不应给群众“泼冷水”,或因为担心疏远中农而禁止群众采取行动。应该避免对中农进行经济斗争,或在经济上削弱他们,但可以要求他们为过去的政治剥削做出适当的经济补偿。
实际上,中农仅靠微薄的盈余维生,这一指令的潜在矛盾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由于强调中农本身的“弱点”,以及让贫农获得实际的利益,滥用或违反最后一条规定的情况十分常见。该指令指出,在没有地主的村子,干部最初关注的是农业生产。当他们发现贫农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后,就将目光转向了拥有生产资料的中农。[59]
由于指令中想要达到的目标相互冲突,很难指望问题能够自动解决。1945年5月,党的另一份通讯指出:“最近……对中农的惩罚已经引起了他们的恐慌,并造成了社会秩序的不稳定。现在最严重的问题是,中农的恐惧甚至‘传染’到贫雇农身上,发展生产和巩固我们的工作变得尤为困难。”[60]
山东根据地
1937年底,日本人入侵山东之后,共产党立刻在当地展开了游击战争。早在1939年,乡一级的行政和政治机构就在由共产党以及当地盟友控制的几个相对稳固的地区组建起来。不久,在这些虽然孤立,但不断扩大的根据地周围建立了县、几个县以及区一级的机构。共产党逐渐掌握了山东省抗日运动的主导权,并创立了上面提到的5个军事行政区。[61]共产党山东分局召开了多次全省代表工作会议(同时也是山东省的临时性协商会议和战时行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1940年举行),会议达成了若干全省范围的政治协调。然而,在1945年之前,各地方“政治权力组织”一直没有组成一个统一的省政府,这表明在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期,共产党在山东的军事和政治基础并不十分稳固。
1939年,日本人第一次停止了在山东省内的攻势作战,开始“清扫后方”。“清扫”的目的是巩固已占领地区、夺取战略要点和交通线、占领二级城市和大的村庄、基本清除游击队的抵抗。这一阶段,亲国民党的游击队在与共产党争夺抗日运动的主导权,甚至有时会配合日本人的“扫荡”行动,打击共产党军队。尽管遭受了最初的损失,在1939—1940年的“扫荡”之后,共产党部队仍然能够扩大根据地。但从1941年冬天起,日本人加大了“扫荡”的力度,并采取野蛮的“三光”政策。到1943年底,日伪军已经从亲共产党的部队手中夺取了鲁中区根据地的400个重要据点。
根据一份战时工作小结,在1943年,共产党鲁中区根据地这一处地方就遭受了9次大规模“扫荡”以及数次小规模的攻击。在1943年,根据地有137天,或者说全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进行军事斗争,这极大影响了其他方面的工作。在这段时期,一些政治组织设法“保持其存在”,生存了下来,但更多的组织被摧毁了。然而,1943年是日本人军事活动的顶点,共产党军队很快就弥补了他们的损失。从1943年7月起,山东中部地区的共产党军队开始反击。到1945年年中,共产党军队收复了所有丢失地区,鲁中区行署控制的范围已经超过了它1942年成立时控制的地区。[62]
减租 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在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期,减租减息在山东根据地仅仅是一个宣传口号。一些地区在1940—1941年间曾试图推行这一政策,但收效甚微。在1942年春天,召开了一次全省战时工作会议,讨论减租政策在各地的实施。随后出现了和其他地方几乎完全一样的情况。这一年,条件允许的根据地纷纷开始实行减租政策。山东土地运动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雇农工资的增加。在1944—1945年之前,除少数根据地之外的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实行减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