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第11/14页)
[63]这些掠夺在第四章“通过通货膨胀筹资的负担”一节中有论及。同样见第三章“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一节。
[64]杨培新:《经济总动员下的加紧征粮》,《时代批评》,1947年9月1日,第24—26页。
[65]这封信署名“朱树锦”,1948年5月26日(《观察》,1948年6月5日,第2页)。另一封相似的而略微简略的信来自青岛附近即墨县第五区的一位居民(《观察》,1948年5月8日,第2页)。
[66]想要了解更多的例子,参见此处。一名《大公报》通讯员列举了除平常的税目外,河北东部滦县的老百姓应缴的强制税目:(1)给每个地方民兵部队长官每月200斤小米,每个地方民兵部队成员每月150斤小米;(2)铁路守卫的每天食物津贴;(3)维修和修筑铁路防御工事的材料和人力;(4)军民合作所代表政府军队征收的稻草、饲料、车辆等等;(5)为当地防御部队购买和补充的武器和军火,以及当地防御工事的维修和修筑;(6)依附于一些县警察局的特别部队,它们的薪水支出和购买武器和军火的支出;(7)通常以实物偿付的所有乡和保管理的薪水支出;(8)给所有月工资固定的警察和公务员特殊的补贴支出:每人每月150—200斤小米,帮助他们在通货膨胀的重负下维持生活。(上海《大公报》,1947年8月11日)有关日军投降前的类似的税赋单子,见:《一些非法勒索的实证》,西安《解放日报》,1945年8月30日。这篇文章写的是西安附近的三原县。
[67]伍启元:《从经济观点论内战问题》,《观察》,1946年9月7日,第3页。伍此时是清华大学的一名教授。高超哀叹战争对中国东北工业、采矿、粮食生产的破坏,见《泪眼看东北》,《观察》,1948年2月28日,第17—18页。
[68]兰州通讯员,第14页,参见此处。
[69]杭州通讯员:《浙江的征丁征税》,《观察》,1946年11月16日,第14—15页。
[70]北平通讯员:《北平的征兵戏》,《观察》,1946年11月9日,第17—19页。
[71]这七封信出现在《观察》1948年2月28日、3月13日、4月24日、5月8日和22日的“读者来信”版块。沈阳报纸对征兵失败的报道收录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的外交关系》(1947年,远东中国卷),第144页。1946年和1947年征兵命令执行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以及对它的反抗,被上海新闻界在1946年最后3个月和1947年8月广泛报道。
[72]想要了解一些美国的观点,见芭芭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以及白修德(Theodore H. White)和贾安娜(Jacoby Annalee)《中国暴风雨》。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的《中国的战歌》特别关注了伤员的处理,是从正面和负面两方面来写的。
[73]西安《青年日报》,1945年6月11日;重庆《新民报》和《新华日报》,1945年7月11日;重庆《时事新报》和《中央日报》,1945年7月11日;重庆《中央日报》,1945年7月19日;重庆《时事新报》,1945年7月22日;重庆《时事新报》,1945年8月24日。活埋的故事经常被反复提到。欲了解目击者在1945年讲给罗伯特·佩恩听的叙述,见他的《觉醒的中国》,第103—104页。
[74]比如梁实秋:《沈阳观感》,载于南京《世纪评论》,第3卷第9期,(《观察》转载于1948年3月6日,第19页);何彭:《在内战最前线》,《观察》,1947年9月27日,第18页。
[75]特约记者:《从中国乡村看中国政治》,《观察》,1946年10月19日,第18页。
[76]杭州通讯员,第15页,参见此处。
[77]何彭:《在内战最前线》,《观察》,1947年9月27日,第19页,参见此处。
[78]汗奇:《东北十日》,《时代批评》,1947年8月16日,第25—28页。
[79]何彭:《在内战最前线》,《观察》,1947年9月27日,第18页,参见此处。
[80]《时代批评》,1947年6月16日,第2页。
[81]长春通讯员:《零下三十度的人心》,《观察》,1947年3月1日,第18页。
[82]观察记者:《魏德迈在中国所了解的·所烦恼的·和可能建议的》,《观察》,1947年8月30日,第16页。
[83]长春通讯员:《梁华盛在吉林的作风》,《观察》,1946年12月7日,第16—17页。欲了解其他关于长春军事化和民主的评论,参见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