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第10/14页)
[45]晋南通讯员:《法外天地·人间血泪》,《观察》,1947年1月11日,第20—21页。
[46]上海《和平日报》,1946年4月18日。
[47]上海《东南日报》和《文汇报》,1946年8月24日。
[48]上海《大公报》,1946年2月26日;上海《大公报》,1946年3月8日。
[49]译自上海《新闻报》评论,1946年4月15日;同见上海《文汇报》,1946年7月11日。
[50]兰州通讯员:《忧患重重的西北角》,《观察》,1946年12月21日,第14—16页。
[51]欲了解对20世纪中国农民暴动的讨论,特别是反横征暴敛的暴动,见萧公权:《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第433—453页。萧教授声称:“显然最重要、最容易引起暴动的原因是官员的横征暴敛和征税。”他写道,反横征暴敛的暴动在清朝走向衰败的19世纪下半叶最为频繁。
[52]根据一名吴兴县农民的账簿——1月在吴兴有暴乱,他在1945年8月到1946年8月支付的有:购买胜利债券的钱,购买存储债券的钱,以实物偿付的县的行政税,以实物偿付的乡的行政税,当地防卫部队的米和制服费,为地区行政开支缴的米,给伤兵的米,为县警察补员缴的米,征召劳力的米,借给老百姓的来复枪要求的大米抵押,购买军火费,地区行政部门人员的差旅费,接待路过县的军队所设立的临时设备费(上海《文汇报》,1946年8月1日)。
[53]来自关于浙江农民暴动的长篇调查报告,作者唐戍中,见上海《时事新报》,1946年5月1日、2日、5日。
[54]上海圣约翰大学教授傅统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将问题归于社会环境,认为解决方法在于教育。见《以教育救中国》,《观察》,1947年5月17日。
[55]柯睿格(E. A. Kracke,Jr):《宋朝初年中国的文官制(960—1067)》,第196页。
[56]萧公权:《中国乡村》,第414—415页;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第43—51页。
[57]杨懋春回忆在他的家乡——山东省的某村庄,只要佣金数额不是太多,没有人抱怨村干部为提供的服务索取“佣金”。在评论农村建设费用时,杨写道:“庄长和他的首席助理征收村庄应缴的税,同时获得他们自己的佣金。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在一定限度内,村民会忍受下来,但是在剥削不能忍受的时候,他们被迫采取行动。”(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第181页)
[58]费孝通、张之毅:《乡土中国:对云南农村经济的研究》,第277—279、306—313页。
[59]浩然:《论政治上的新病态》,南京《世纪评论》,第3卷第14期(《观察》转载,1948年4月10日,第18—19页)。谈到官僚化的问题,人们特别要求废除冗繁的当地行政结构,要求有效率的征税系统。一名作家提议税和征用物资直接上缴给县政府,跳过乡、镇、保官员。(西安《西京评报》,1945年8月31日)河北滦县政府秘书孙凤鸣(音),主张相同的解决方法,声称每年直接交给县库每亩10斤小米足够支付县里的所有税收和费用。但是他承认这样的改革说比做容易,当地官员会竭力阻止它的实施,因为改革意图消减他们的利益(上海《大公报》,1947年8月11日)。
[60]这份声明由144名来自清华、141位来自燕京、105位来自北大、77位来自北洋、17位来自中发、6名来自美术学院、6名来自教师培训学院的教职员工签署(上海《大公报》,1947年6月1日)。
[61]储安平:《评翁文灏内阁》,《观察》,1948年6月5日,第3页。
[62]器重:《国共应该携手合作》,《时代批评》,1947年8月1日,第23—25页;吴世昌:《从美苏说到国内》,《观察》,1947年4月5日,第4页;杨人楩:《论内战》,《观察》,1948年3月20日,第5页。很多人也许赞同吴世昌所持的观点:如果共产党军队真的能在几个月内被剿灭,每个人都能忍受困苦,支持为战争做的努力。在他看来,“如果到第二年过年的时候,他们可以看到国家统一了,重建工作开始了,征兵、征粮、各种名目繁多的税目的征收结束了,如果自由和民主触手可及了”,那么大多数人民就不会反对战争。但是很明显,所有这些不可能实现(吴世昌:《论和平问题》,《观察》,1947年6月14日,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