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第4/20页)

8月9日清晨,观月台的主要阵地都已遭到突破,由绥芬河要塞所构成的防线被打开了缺口。日军曾想对缺口进行封闭,但是前去增援的分队均有去无回。

缺口一开,主力就可以闪亮登场了。

身为苏军远东总司令的华西列夫斯基曾主张在战役的初期阶段,只限于使用先遣支队,而不动用方面军主力。按照他的建议,远东第一方面军主力应根据外贝加尔方面军的推进情况,在战役开始五至七天后才实施作战行动。

针对华西列夫斯基的建议,苏军总参谋部做了仔细研究并用各种计算方法做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不管多么强大的先遣支队,都未必能单独进行五至七天的昼夜战斗。

于是华西列夫斯基的建议遭到了否决。实战中,先遣支队与方面军主力一前一后发起突击,先遣支队负责扫清道路,方面军主力负责拓展胜利。

8月9日上午8点30分,以先遣支队为先导,集团军主力展开进攻。当主力投入作战时,先遣支队不仅已从观月台打开了缺口,而且摧毁了很多地段的日军防御体系。这样一来,主力就没有必要再在突破地段进行全线的火力准备,炮兵为支援步兵和坦克,也只须对个别支撑点和永备工事进行轰击。

10点至12点,先遣营和主力的第一梯队攻占了日军的边境工事,第一梯队的先遣支队开始向敌境纵深推进。

在梅列茨科夫的兵力配置中,第三十五集团军、第二十五集团军被作为辅攻部队,它们一个在主攻部队的北侧,一个在主攻部队的南侧,用于保护主攻部队也就是突击集团的侧翼。

8月9日凌晨1点,在第三十五集团军的进攻地段内,苏联边防军率先展开行动。边防官兵们乘坐着消音汽艇和小船,在渡过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之后,袭击了日军国境哨所。到凌晨两点,整个边境线都已掌握在苏联边防军手中,

与此同时,经过十五分钟的炮兵急袭射击,集团军主力的第一梯队对松阿察河展开抢渡。

渡过河并不难,难的是上岸。松阿察河对岸是开阔的沼泽地,只有绕薄藤条的柞树和槭树林遮蔽着这片不毛之地。在突击集团的进攻地段内,9日当天才下雨,但松阿察河一带已经连下了三天大雨。大雨不仅淹没了小路,而且灌满了松阿察河的整个河谷,这使得沼泽地之外再也找不到一条可以用来行军的道路。

学习红旗第一集团军是唯一的办法。集团军指挥部立即从第一梯队中抽调四个工程兵营和五个步兵营,用于开辟急造军路。

在开路的同时,集团军炮兵对预计要攻克的虎头要塞进行射击,航空部队也出动战机对要塞内的工事轰炸了足足两个小时。

第二十五集团军的动手时间更早。8月9日零点,他们即对东宁要塞的日军观察哨发动突袭,随后以坦克旅为先遣队向前推进。

最先遭到攻击的日军观察哨几乎瞬间就被摧毁,其余日军在遭到损失后也都奉令后撤。

到8月9日中午为止,由于很多防御要点与后方的联系被苏军迅速切断,日军的各级指挥官纷纷陷入混乱。东宁一带系由关东军第三军防守,但在中午之前,军司令部仍不知道边境线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也弄不清楚各部队的所在位置。这种状况使得指挥官们无法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过来,更做不到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有效应对苏军的进攻。

第五军负责东部大部分地区的防御,除了东宁外,其他三个区域遭到攻击的部队都隶属于第五军。军司令官清水在上午接到了电话报告,报告中说边境地区战斗激烈,而且苏军正在猛攻虎头要塞。

在向方面军进行汇报后,清水召开了由集团军参谋长和师团长共同出席的会议。他在会议上告诉部下,第五军正在组织炮火反击,但是“他们(苏军)的步兵好像已突破边境”。

火力密度

清水这时才想到应该怎么办。第五军的防御计划以确保关东军第一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牡丹江市为核心。这个“满洲国”东部唯一的中心城市,不仅是日军从东面掩护哈尔滨方向的防御屏障,同时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日军预备队的集结地。从战略意义上来说,牡丹江是苏军从东部进入中国东北腹地的第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