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16/20页)
英法两国限令清政府在八月二十九日(10月13日)中午之前交出安定门,如果有人阻挠,就用枪炮打进去。没等英法联军子弹入枪、炮弹上膛,以豫亲王义道为首的王公大臣们,已经打开北京城大门,准备迎接联军进城。
换句话说,北京城并不是英法联军打进来的,而是大清帝国的官员们拱手让给人家的。
九月四日(10月17日),英法两国公使发给奕一封照会,要求在九日之前付清战争赔款,并换约签字即日生效。这个时候奕已经无能为力,只能答应洋人的全部要求。可是咸丰皇帝却还纠结进城换约会有损大清帝国尊严一事,等到他明白自己的这种纠结在洋人眼里是一种很幼稚的想法时,英国公使额尔金一声令下,圆明园已经燃起了熊熊大火。
事实上,英法联军在圆明园所做的一切,就连他们西方世界的很多人,也都发出了怒吼,而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大作家雨果:
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因将巴特农拆运回英国而臭名远扬的额尔金的名字。
当初在巴特农所发生的事情又在圆明园重演了,而且这次干得更凶、更彻底,以至于片瓦不留。我们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来也抵不上这座神奇无比、光彩夺目的东方博物馆。那里不仅有艺术珍品,而且还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
多么伟大的功绩!多么丰硕的意外横财!这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口袋,另一个装满了钱柜,然后勾肩搭背,眉开眼笑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自认为是文明人,而在我们眼里,中国人是野蛮人,可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的所作所为。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作法兰西和英格兰。
九月十五日(10月28日),奕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其内容在承认《天津条约》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一些内容:
1.开放天津为商埠。
2.准许外国人在中国拐卖华民出洋做苦工。
3.将九龙司地方并归英属香港界内。
4.交还没收的天主教堂及财产,准许在各省传教、租地、建教堂。
5.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增加至八百万两。
英法两国心满意足地撤离了北京城,除了从圆明园带回诸多宝物之外,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两国达到了最初的修约目的,进一步扩大了在华特权,同时也让他们更加看清大清帝国这艘破旧的战舰,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在热河展现了“从此永息干戈,共敦和好,彼此相安以信,各无猜疑”的美好愿望。
但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或许谁都知道,咸丰皇帝的这种说辞,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要知道英法两国在北京城用兵的同时,北方的俄国人也在趁火打劫。
6. 趁火打劫
前边我们说过,洋人提出修约是英法美俄四国共同提出的要求。事实上在逼迫清政府答应四国扩大在华特权的过程中,英法两国始终充当着冲锋陷阵者,北方的俄国人虽然没有在战场上与英法两国抢风头,但他们却采取趁火打劫的方式,将目标指向了中国的东北边疆。
早在咸丰七年(1857)七月的时候,俄国公使普提雅廷就到天津向当地官员递交文书,说中俄两国存在边界不清问题,希望两国能够商定一下。咸丰皇帝表示,中俄两国的边界问题在康熙时代就已经定好,只有乌特河一地,因为俄方没有完全履行当初的约定,还没明确地进行分界,于是派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俄国公使会晤商谈此事。
咸丰皇帝特别指示奕山,对待俄国人要不卑不亢,除了乌特河一地之外,如果俄国人还有其他要求,一概不许答应。清政府这边目的很明确,而且在回复俄国公使的咨文时,也表明了除乌特河一地其余一概不谈的态度,因此普提雅廷在交涉无果之后也就启程离开了天津。
但清政府在中俄边界问题上鲜明的态度,并没有让俄国人就此罢休。相反,在看到英法两国频频向清政府施压,而清政府却表现得羸弱不堪时,俄国人开始策划侵略黑龙江的阴谋,同时命令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负责与清政府直接谈判中俄边界事宜,于是双方将谈判地点定在了瑷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