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鳞羽自珍(第4/6页)

蔡公即蔡谟,陈留考城(今河南民权)人,郗鉴死后,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为东晋北部的军政长官,后官至司徒,为人方正,曾因宰相王导于榻前置歌妓而拂袖离去。后因政事与朝廷不合,被废为庶人,闭门讲学,安度晚年。

在一些人看来,蔡谟缺少名士风度,每每嘲讽他人,比如,曾讥讽王濛、刘惔。一天,形影不离的王、刘二人去拜访蔡谟,聊了一阵子,谈到永嘉渡江前的往事,不知是王还是刘问蔡谟:“您觉得您比王衍怎么样?”

蔡漠知道二人在找碴儿,于是不动声色地说:“我不如王衍。”

王、刘二人互相看了看,都笑了,问:“您觉得自己哪儿不如王衍?”

蔡谟答:“王衍厅上没有你们这样的客人。”

对刘惔来说,还有一次被反击。反击他的,是大司马桓温:“桓大司马乘雪欲猎,先过王、刘诸人许。真长见其装束单急,问:‘老贼欲持此何作?’桓曰:‘我若不为此,卿辈亦那得坐谈?’”

首先让人感兴趣的是“老贼”这个称呼。

魏晋时,“老贼”并不是单纯的贬义词。在熟人间,它是个带有玩笑性质的亲切的称呼。刘惔跟桓温关系是很好的,后又成“连襟”,刘娶了晋明帝的女儿庐陵公主,桓则娶了晋明帝的另一个女儿南康公主。再后来,桓温受到宰相何充的提拔,出为荆州刺史,刘惔为其下属,一起来到荆州首府江陵。

在一个大雪天,桓温带着部下,着紧身的戎装,携弓箭,欲乘雪出城打猎,经过王濛、刘惔等人前面,后者见桓温这副打扮,喊道:“老贼!”

桓温拨转马头。

刘惔笑道:“你这副打扮,要干什么去?征战还是打猎?”

桓温望着他的这位伙伴,高声说:“我要不做这些事,你们还能安稳地坐在家里清谈吗?”

这是《世说新语》的记载。不过,按裴启《语林》里的说法,在这个问题上,最后的胜利者还是刘惔。

当时,桓温出征得胜而还,刘惔带人出城数十里迎之。

桓温其他话什么也没说,望着自己这位以清谈著称的朋友:“垂长衣,谈清言,竟是谁之功?”

刘惔从容而答:“晋德灵长,功岂在你?”

金石之声

孙兴公作《天台山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中国的诗歌起自《诗经》,经《楚辞》,汉朝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及至三国时代,曹家三父子和“建安七子”发出新声,又至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将中国的诗歌推向新高度。

晋代玄学盛行,诗歌也充满浓重的说理色彩,是为玄言诗。其中,双星是许询和孙绰。到了谢灵运那儿,才渐渐把中国的诗歌从玄言诗里拉出来,转向了清新的山水诗,为后来的大唐诗歌奠定了基础。

本条中的孙兴公即孙绰,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官至延尉卿,袭封长乐侯。

生活在东晋时代的他,深具文学才华,青年时隐居会稽,与许询齐名,但二人特长不一,许询文才不及孙绰,但风格高迈(也确实一生未仕);孙绰文才超过许询,但为人世俗。后来,支遁曾问孙绰:“你觉得自己比许询如何?”

孙绰道:“若论高情远致,我宾服他;若比一咏一吟,许将北面称臣。”

孙绰是诗人,于政治上也做过一件大事:反对桓温还都洛阳。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桓温再次率军北伐,直指洛阳,从胡人手里光复了失陷近半个世纪的故都。

此役令桓温激动,他想让朝廷从江南还都中原,并欲令永嘉南渡的全体士民集体迁回。这是爆炸性消息。结果是:几乎所有名士都反对,因为他们已习惯江南美丽的风景和安宁的生活。

孙绰专门向朝廷上疏,坚决反对此事。

据说,桓温看后还是比较心服的,但又恼孙跟其唱反调,于是找人传话:“孙绰,你当年不是写了一篇《遂初赋》表明隐士之心吗?为什么掺和国家大事?”

桓温的计划最后没有实现,孙绰受讽还是值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当时五胡乱华的高潮情势下,迁朝廷和全体南渡士民北还中原,是绝对不现实的,只能加深人们的苦难和政局的动荡,何况洛阳处于胡人的四面包围中。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洛阳很快又告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