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曾剃头来了(第4/9页)

其实湘军人数也不多,也就三四千人,林绍章万万没想到自己手下身经百战的将士居然被这些乡勇打败。仓皇之中,太平军退入城内坚守。

这时,曾国藩的水师部队也抵达湘潭城外,水陆两军联合作战。林绍章也不服气,他是真不信这些人真这么厉害,觉得一定是侥幸。可惜,事实就这么残酷,由不得林绍章不信,林绍章十次出战十次失败,打到最后手下的人都快死光了。走投无路之下,林绍章带着四个亲兵连夜出城逃到靖港。

曾国藩心血来潮,想亲自指挥攻城战,拿下靖港。讽刺的是,曾国藩训练出来的湘军虽然无敌,但他自己指挥起来却手忙脚乱,就像一个新手第一次驾车一样。湘军的兵力虽然是城内太平军的几倍,居然屡次被太平军击败。一旦失败,就有人想开溜。曾国藩治军甚严,他拿着剑站在大旗后面,大声说:“过旗者斩。”

很多乡勇也很聪明,他们不过旗,而是绕着旗逃跑。曾国藩气得都快吐血,居然跟江忠源一样投水自杀,幸亏被属下救了。

羞愤归羞愤,既然活下来就得好好活着,开心地活着。靖港一战,曾国藩大败,但为了鼓舞自己生存的信心,他居然在给咸丰的奏折里巧妙地把这次惨败说成是小胜。曾国藩确实有人所不及的一面,他既不怕死,又很热爱生命,这样的人是无敌的。

湘军四虎将

靖港之战给曾国藩的打击很大,他原本以为自己很厉害的,随便派两个人就能击败林绍章,怎么亲自上阵反而效果更差?

他不得不反思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曾国藩后来总算想清楚了,自己不属于那种亲临战场第一线的人,自己不是李广,而是一个运筹帷幄的人。练兵你行,建立军制你也行,调兵遣将你还厉害,如果你连亲自上战场这样的事情都能干得出色,那你就是全才,下面的最怕碰到全才型的领导了!

曾国藩自己打仗虽不是很内行,但是用人这块他还是相当内行的。湘军中有四员虎将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

四虎首推罗泽南。罗泽南是曾国藩同乡,也是湖南湘乡人。曾国藩说他是湘军的创始人,一点没错。像这样一个百战百胜的武将并不是什么武夫农民出身,相反,罗泽南是晚清的一个大学问家,估计连曾国藩的理学功底都比不上他。

罗泽南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小时候靠借贷读书,生活的艰苦让罗泽南更加坚毅。他在饥寒交迫中完成了学业,可惜学有所成之前,母亲和三个哥哥全都病死。正当可以通过教书养家糊口的时候,一直供自己读书的祖父和嫂子也去世了。命运对他的打击还不止于此,二十九岁的时候,罗泽南乡试归来,发现他的妻子正对着三个儿子的尸体大哭。

接连经受这么多打击,罗泽南居然挺过来了。可能跟生活经历有关,罗泽南是一个非常上进的人,他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看到世道腐败、人心浇漓,但他没有选择麻木。他一心一意想拯救这个世界,这在今天看来既狂妄又迂腐,但确实符合儒家传统文人的心理。这就是罗泽南走向理学的原因,他想用理学来治疗这个遍地创伤的世界。

罗泽南虽然是曾国藩的下属,但实际上他保持着很大的独立性,而且曾国藩也非常尊敬他,公推他是湘军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湘军的成就。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打仗研究的是兵法,尤其是《孙子兵法》,罗泽南却特立独行,他不用兵法,他用理学的思想来打仗。

这人如果不是疯子,就是天才,事实证明他不是疯子,如果一个理学家是疯子的话那“理学”应该改成“疯学”。

理学怎么可以用来打仗呢?我们来听听罗泽南自己是怎么说的吧:“其实《大学》中有几句话早已概括了兵法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其实罗泽南的意思很有道理,打仗是关系很多人身家性命的事情,一定得认真谨慎,决不能陷入狂热和混乱中。“知止而后有定”说的是把握住事情的分寸,把握住分寸之后才能镇定,镇定才能心里平静,平静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然后才能胜利。

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罗泽南能够从《大学》中悟出兵法和做人的道理确实很不一般,这种人读书读出了境界,一通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