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翠扳指(第55/60页)

即使慈禧确实是个性格坚定无比的女人,也无法相信14日中午她还有心思睡午觉,并且还能睡得着。她召见完军机大臣们之后,确实躺在了帐子里,并且把帐帘拉上了,但是她肯定没有睡觉。她迅速果断地盘算着她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考虑的内容肯定包括是否逃亡、何时逃亡、逃亡方向等等重大问题,包括如何处置珍妃。

她突然自己“撩开帐子”坐起来,是她已经决定了这件事现在就要做。

珍妃,满族镶红旗人,他他拉氏,户部右侍郎长叙之女。1876年出生,12岁时被选入宫,得到光绪皇帝的宠爱,升为珍妃。这是个性格开朗的贵族世家女孩儿,她毫无拘束的性格的形成,可能和她从小没有跟随父母而是跟随伯父生活有关,同时也跟她入宫之前一直生活在民俗风气比较开放的广州,并且得到帝国的大文豪文廷式的亲自教诲有关。她有一个哥哥,与她同在广州生活,后来在甲午战争中积极主战,又与维新派关系密切。珍妃一入宫,就显示出令人惊讶的聪明可爱,一度成为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女孩儿,以至在慈禧办公的时候,她竟能够随便在旁边观看。她只往那些奏折上扫一眼,便能记住内容,然后背给慈禧听,并且说出慈禧将要下什么样的旨意,往往猜得八九不离十,弄得慈禧吃惊不小。她的字写得极好,能够“双手写字”,以至后来慈禧“赐群臣福、寿、龙、虎等字,均妃代笔”。但是,随着女孩儿的长大,问题出现了。同样年轻的光绪皇帝喜欢这样的女孩子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得到皇帝的宠爱并不是错误,因为她的一切,包括肉体,就是为皇帝准备的。问题是光绪皇帝由此冷落了慈禧处于政治考虑为他亲自挑选的那个正式的皇后。由于在生活上的“出格”,珍妃逐渐受到慈禧的冷眼。而问题更加严重的是,她喜欢在宫里到处嘻嘻哈哈地,并且“艳装露容”,让太监们给她照相。她喜欢穿男人的服饰,“故扮男装,满头乌发,后垂长辫,头插三眼花翎,长袍马褂,腰系丝带,足蹬朝靴,俨然一个差官。”(《京西名墓》,张宝章、严宽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6月版,59页。)慈禧曾经以“其习奢华”为由处分过她,一度把她从“珍妃”降为“贵人”。但是,这一切似乎不足以成为她的死罪,这样一个满族贵族之女,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原因,绝不会引发慈禧的如此强烈的仇恨。

问题就出在政治上。慈禧最大的政治仇恨是光绪皇帝企图置她于死地的“戊戌变法”,而整日和皇帝形影不离的珍妃正是个“变法”的鼓吹者和怂恿者。没有证据表明这个女孩儿有什么政治才华,但是她的不安分的性格势必使她成为一个反叛者。在“康党”要对帝国的祖宗规矩、也就是对慈禧“变法”的那些日子里,她是光绪皇帝身边惟一一个能够“说贴心话”的女人——仅仅因为这个原因,当变法失败后,珍妃就已经被慈禧列入死亡名单了。光绪皇帝被囚禁在瀛台之后,她也被囚禁,囚禁的地点是与慈禧居住的宫殿仅隔数米长廊的钟粹宫北三所。

用今天的眼光看,囚禁珍妃的房间实在是简陋不堪,那里据说是明代皇宫里的奶妈住的地方。她在那里完全与世隔绝,屋门被反锁,太监每天送些冷饭,从窗户递进去。每隔几天,一个太监便代表太后“奉旨申斥”,她跪在地上听着数骂。慈禧想让这个生性活泼的女孩儿自然死亡,但是她只是憔悴下去,没有死。那么,现在,她该死了。

死刑的执行者是崔玉贵,一个权力很大、资格很老的总管太监,宫女们当面称他“崔回事的”,因为在称呼上要和大总管李莲英区别开来,背后便叫他名字的谐音“催命鬼”。一年后,逃亡回到京城的慈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赶出皇宫,理由是“当时并没有把珍妃推到井里的心,只在气头上说,不听话就把她扔到井里去,是崔玉贵逞能硬把珍妃扔下去的。”这个失去生活着落的老太监觉得太后完全把责任推在自己身上,“实在冤枉”,于是把当时的情形向人详细地描述,以便让后人可以大概得知在那个都城已经沦陷的下午,一个帝国皇妃的死亡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