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翠扳指(第54/60页)
某巨室二女演红灯照,与拳匪相表里,自谓遇敌以扇煽之,立化为尘,迨与俄人战,二女登城,闻枪炮声惧甚,几坠城下,法术未及施,竟狂奔返家。(《海城县志》,载《义和团史料》。)
下午的时候,有传闻说,洋兵已经进城了。街上突然混乱了起来,男人们惊慌地奔走,企图打听出实际情况,并且从中得出自己的判断;但是实际情况始终没有打听出来,到是看见多处房屋在燃烧,大量的伤兵被抬了下来,没受伤的官兵开始挨家挨户地抢劫,到处响起砸门声、哭喊声,这些声音和枪炮声混合在一起,帝国臣民的精神开始崩溃了。
被一夜的枪炮声弄得几乎没有合眼的慈禧太后再次召集了御前会议。
慈禧开口便问:“洋兵是否抵京?尚距离多远?”
没人吭声。
慈禧声音颤抖:“你们,哑巴啦?!”
载澜哆哆嗦嗦地说:“老佛爷!洋鬼子来了!”
刚毅说:“一队兵进了天坛了!”
慈禧恍惚地问:“恐是回勇,从甘肃来?”
中午刚过,街上流传出一条“好消息”,说回兵从西北开到了京城,来保卫皇上来了。不少人“证实”了这条消息的真实性,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他们看见了回兵进了天坛——而那正是英军占领天坛的情形。英军中有不少印度雇佣兵,这些印度兵头上和中国的回兵一样,缠着一块白布——慈禧的幻觉和街上百姓的小道传闻惊人地相似。
刚毅说:“不是勤王的回兵,是鬼子!”
载漪主张按照咸丰年间的做法,让太后带着皇上和皇储躲到热河去。
慈禧没有表态,只是命令载漪、荣禄和庆亲王等大臣都到前线上去。慈禧的意思是,别以为有了守城大臣,你们就可以不管了!
散朝的时候,大臣们听见了慈禧的一声叹息。
三个帝国的重臣都没有按照慈禧的旨意上前线,但是这个时候跑回家恐怕也不合适,于是一起来到煤渣胡同的神机营指挥部。此时正是朝阳门陷落在即,从南面进来的英军和美军已经到达使馆。东面的枪炮声紧一阵慢一阵。三个人干坐着没什么可说的话,更没有可干的事。庆亲王焦急地来回踱步,载漪脸色由于恐惧而苍白,荣禄却吩咐下人上街去买西瓜。西瓜真的买回来了,切开来黑籽红瓤,荣禄一个人大吃特吃。
就这样沉默了近两个小时,庆亲王终于开了口,试探着说,要不先挂白旗,停住了炮再说。载漪和荣禄还是没吭声。
没吭声就是同意了。
庆亲王的命令传了出去。
帝国都城的所有城墙上都出现了表示投降的白旗。
但是,该日本人倒霉。东直门上的守军在挂出白旗后突然后悔了,扯下白旗继续开枪开炮,让准备接受投降的日军死伤不少。
但此为最后一战。
三个重臣一直坐到天黑的时候,传来的报告是:京城所有的城门全部失守。
三个人立即站起来,出了门。庆亲王和载漪往西跑,荣禄往北跑。
大清帝国政府的指挥部就这样散伙了。
在联军已经进城,帝国防守城墙的部队基本上放弃了抵抗,董福祥带领残部已经逃出彰义门往西而去。这时候,皇宫里的慈禧正在做着一件千古流传的事情:把光绪皇帝心爱的一个女人珍妃弄死了。
关于这件事情的大多数记载和描述都为:15日早晨,慈禧匆忙逃亡的前一刻,仿佛是突然想起来了,皇宫里还存在着这么一个被她关押的人。但是,根据当时跟随慈禧逃亡的一个贴身宫女的回忆,这个故事发生在14日下午,也就是说,慈禧并不是在匆忙中顺便做了这件事的,而是把它当做如同催促军机大臣上前线一样重要的事情来处理的:
我记得,头一天,那是七月二十日(西历8月14日)下午,睡醒午觉的时候——我相信记得很清楚,老太后在屋子里睡午觉,宫里静悄悄的,像往常一样,没有任何出逃的迹象。这天正巧是我当差。突然老太后坐了起来,撩开帐子。平常撩帐子的事是侍女干的,今天很意外,吓了我一跳。我赶紧拍暗号,招呼其他的人。老太后匆匆洗完脸,烟也没吸,一杯奉上的水镇菠萝也没吃,一声没吩咐,径自走出了乐寿堂(是宫里的乐寿堂,在外东路,是老太后当时居住的地方,不是颐和园的乐寿堂),就往北走。我匆忙跟着,心里有点发毛,急忙暗地里通知小娟子。小娟子也跑来了,我们跟随太后走到西廊子中间,老太后说:“你们不用侍候。”这是老太后午睡醒来的第一句话。我们眼看着老太后自己往北走,快下台阶的时候,见又一个太监请跪安,和老太后说话。这个太监也没陪着老太后走,他背向着我们,瞧老太后单身进了颐和轩。农历七月的天气,午后闷热闷热的。大约有半个多时辰,老太后由颐和轩出来了,铁青着脸皮,一句话也不说。我们是在廊子上迎老太后回来的。其实,就在这一天,这个时候,这个地点,老太后赐死了珍妃,她让人把珍妃推到颐和轩后边的井里去了。我们当时并不知道,晚上便有人偷偷地传说。后来虽然知道了,我们更不敢多说一句话。(金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第199~2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