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翠扳指(第35/60页)
北仓阻击阵地的第一道防线被日军突破。周鼎臣带领官兵退守第二道防线。
这时,各国联军按计划开始了总攻击。他们已经知道日本人开始行动了,但他们还是按部就班地前进。由于怕踩上地雷,他们在庄稼地里走,但庄稼地里更加泥泞不堪,他们前进的速度极其缓慢。等他们接近前沿的时候,发现前沿阵地上已经飘荡起湿漉漉的日本国旗了。
帝国军队第二道防线的阻击是顽强的。没有理由说双方在军事实力上存在多大的差距,而且,至少在统一指挥上,帝国的阻击部队占据着优势。直到目前,进攻的依旧是日本一国的军队,虽然他们几乎倾巢出动,但是在很长的防线上兵力不免分散。日本人的攻击全部暴露在平坦的旷野之中,除了决死前进之外,他们似乎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对日本兵心存恐惧的帝国官兵渐渐地适应了这种攻击,甚至在局部上,帝国士兵还组织了反冲击。从那一刻看来,联军的进军至少要被阻止在这里了。
但是,一线铺开的帝国防守部队严重忽视了一个基本的常识:自己的侧翼是否安全。帝国军队可以说刚从一线进攻和一线防守的冷兵器时代的战术中醒悟过来,这种醒悟来源于洋务运动中办起的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战术的军事学堂。但是,外国教官也许没有认真地上课,或者,帝国的军官没有认真地听讲。在北仓这处真正的战场上,当帝国防线的背后响起日本人的冲杀声时,整个一线排开的防线骤然动摇。防线上的清军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正面冲击的日本士兵和这些士兵后面的炮兵阵地上了,根本没有想到自己的身后——也许帝国的陆军与大沽口炮台上的炮兵一样放心于“身后是自己的土地”的想法。当上千日军沿着防线的边缘绕了五华里之远,快速迂回到帝国防线的侧后时,帝国军队阻击防线的厄运降临了。
当日军从一座被帝国军队掩护撤退的机枪严密封锁的小桥上终于冲过去的时候,他们看见了数顶帐篷、几面飘扬的大旗和摆成一片的热气腾腾的饭菜,他们知道他们的第一仗胜利了,因为他们占领了清军在北仓的指挥部。
这是1900年8月6日上午9时。从日本人开始打响攻击的第一枪算起,直到帝国军队丢失北仓防线,战斗持续时间是六个小时。
70名活着的帝国士兵被俘,当即全部被日本人用刺刀捅死。
联军伤亡332人,其中日本人为301人。
没有帝国官兵伤亡的统计数字。帝国残余部队退往杨村。
根据日本指挥官得到的报告,“中国军队在正前方,6门大炮,12面战旗,估计有六千多人。”
在这撤退了的六千帝国官兵中,众官兵护卫着一位帝国大员,他就是直隶总督裕禄。
日本人兴奋之余,很生气。因为直到这个时候才看见美国兵出现,这些美国人说“他们迷了路,怎么也找不到北仓在哪里。”——枪炮声在北仓阵地持续了数小时,岂有找不到的道理?突然,一伙属于英军的骑兵——全是些孟加拉人——挥着马刀冲了上来,他们大叫:“中国人在哪儿?”其实日本人知道,刚才战斗激烈的时候,这伙人一直藏在庄稼地里没敢露面。
孟加拉人还在往前冲,日本人朝他们的马屁股开了几炮。结果,这伙骑兵真的“接敌”了,他们和侧翼的俄国兵不明不白地打了起来,等弄清楚情况之后停火时,双方都出现了伤亡。
日本人的胜利并没有达到他们期望的效果,各国的风凉话让他们更加愤恨。有的指责他们不服从统一指挥,有说他们是想战后得到更多的利益,还有的针对日本军队出现的大量伤亡而评论说,日本人不懂战术,因此不能由此确立日本的强国的地位。
不管怎么说,帝国军队撤退了,联军顺利地通过了第一道阻击防线。更重要的收获是,联军官兵突然自我感觉良好起来:帝国的正规军不过如此。
联军立即向杨村进发。
杨村,距离北仓18公里,京津间重要的军事要地,繁华的商业重镇。帝国军队在这里部署了重兵,并且修筑有比北仓更完备的防御工事:以火车站为轴心,跨运河修筑了正面达5公里的高墙,铁路路基边构筑了坚固的单兵掩体。而杨村防御线的正面,比北仓地形更开阔,帝国军队甚至把一公里以内的庄稼全部砍了,为了使联军的攻击方向上更加一览无余。从兵力上看,在杨村防守的宋庆部队,加上北仓退守的部队,兵力达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