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翠扳指(第32/60页)
顾虑最大的是老牌帝国主义英国。英国人不希望自己在联军中充当无关紧要的角色,这和他们在中国的历史最长的利益不相符。但是英国人感到自己的力量不足。去年,英国人卷入了自拿破仑战争之后最大的一场国际战争,即为了抢夺南非的金矿而进行的布尔战争。“布尔”,荷兰文,意思是农民。英国军队和非洲农民的战争进行得很不顺手,伤亡惨重。后来在国际舞台上大出风头、当时只有25岁的那位名叫丘吉尔的英国士兵就被“布尔”们俘虏了,差一点在丧命那片不毛之地。英国现在已是无兵可调。同时,英国人知道,在去北京的路上,定有上千万东方的“布尔”在等待着他们。
美国这个被老牌帝国主义们称之为“牧童”的年轻人本来不想参加战争。他们一直主张“门户开放”,主张世界的“自由贸易”,这个主张自然为对海外有领土要求的老牌帝国主义们所不容。再说,美国和西班牙的战争刚刚结束,美国人并没有心思在遥远的中国打仗。要不是北京的美国公使康格一个劲儿地要求增援,美国人原来的心思是想先坐山观虎斗,后再决定自己怎么办。
德国人对帝国的深仇大恨起源于公使克林德的被杀。德国人喊出了“为公使克林德报仇”的口号,在本土组织了一支将近七千人的远征部队。德皇在动员讲话中说:“无须任何怜悯,决不留下任何俘虏。要像一千年前阿拉提率领下的匈奴人那样,为自己争得永垂史册的光荣。即使千年之后,让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敢藐视德国人!”但是,从遥远的本土到达中国,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北京的局势已不允许等待。所以,与其派几个兵前进,不如不参加进攻,等增兵到达之后再出发。这就是德国人不积极主张进军,后来没有参加当年对北京进攻的原因。
而法、俄、日三国,尤其是俄、日,他们真正的意图并不是占领北京。他们知道占领北京没有意义,因为谁也不可能把中华帝国肢解,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这个力量。他们感兴趣的是自己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法国人在中国西南,俄国人在中国的东北和西北,日本人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只要在这些势力范围之内可以为所欲为,比和“大伙”一起占领一个根本没有实际意义的帝国都城强得多。
至于意大利、奥地利,国小力单,吃点“残余”就满足了,因此在参加向北京进军的联军队伍里,他们的军队犹如仪仗队,区区数十人,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
联军内部关于各国兵力对比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兵力的多寡,决定着一个国家在联军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的后果就是在华利益的分配。最想增兵的国家当然是距离帝国最近的日本和俄国。因为既然参加,就要当主力,以后在分赃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权利。日本的国力还不够强大,列强干涉日本向帝国归还辽东的事情仍令他们心有余悸,因此,北京使馆的局势越紧急,日本人越不吭声,他们的打算是各国终会主动“请”他们增兵。但是,各怀账本的各国政府似乎看透了日本人的意图,根本不提请日本人增兵的事。同样距离帝国很近的俄国人没日本人那样阴柔,早在联军攻击大沽口炮台的时候,俄国人就开始大举增兵了。有一天,俄国人的增兵到底令日本人坐不住了,日本终于向联军表达了增兵3万的计划。日本人的计划立即受到英国人的支持,英国明确提出“托日本人充当联军主力”——英国人想让日本人牵制住俄国人。但德国人担心日本出兵太多对自己不利,因为英法已经瓜分了帝国的南方,德国人担心自己占领的胶州湾会被一直觊觎着帝国北方的日本人挤占,于是反对日军当主力,更何况德皇有过明确的指示:必须避免日本人单独行动。
增兵的勾心斗角僵持了数天,北京使馆传来的消息令各国军队再次紧张了起来,这次的消息说:各国驻华使节的性命真的难保了。英国人于是赶紧趁机活动,并向各国保证“日军完成任务后不会留在中国追求特权”,同时宣称,如果日本人这样做的话,英国人将“用舰队来强迫日本履行他的义务”。暗地里,英国人怂恿日本人赶快增兵,并答应为日本政府提供百万英镑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