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孝文皇帝(第3/7页)

冯家最小的女儿冯清入宫,无疑她是最幸运的女人,不管皇帝爱不爱她,她注定是皇后的命。

冯太后为拓跋宏牵好姻缘,安排好一切,香消于方山永固陵。遵照冯太后遗愿,冯清立为帝国皇后。

24岁的拓跋宏亲政,正式接手管理北魏帝国,那是一个正在走向正轨和强盛的国家。均田制、三长制顺利推行使国家控制的户口大大增加,垦地面积扩大,财政收入增长,国家财富与日俱增。

国势蒸蒸日上,孝文帝仍旧没有满足,他要改变历史,创造新的历史,把北魏帝国变成真正伟大的国家。

人们在一个千古传唱的人物身上觉察到帝国悄无声息、坚韧不拔的转变。她是谁呢?花木兰。

替父从军行

艳骨香销,魂归何处?冯太后孤单孑立,独立方山之畔,另一位女英雄花木兰从塞上返归家乡。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女英雄,一曲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唱出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勇敢机敏、淳朴动人的传奇故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花木兰,几乎每个人都能轻松背出诗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句子。花木兰拒绝皇帝封赐,失去载入史册的机会,以至于后人产生千般猜测,莫衷一是。历史不会忘记每一个为国为民的英雄,不会忘记每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木兰辞》不胫而走。

关于《木兰辞》产生的时代,早先众说纷纭,即便将其收入《乐府诗集》的宋朝人郭茂倩只是说《木兰辞》转引自南朝陈国沙门智匠的《古今乐录》,并在按语中注下:“歌辞有《木兰》一曲,不知起于何代?”

为什么郭茂倩不知道产生的时代呢?想必今已失传的《古今乐录》中没有标注。为什么没有标注呢?可能智匠和尚也不清楚。陈朝之前,北方上溯有许多朝代,隋、北周、北齐、西魏、东魏和北魏,直至东晋十六国。著名的诗歌总能反映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木兰辞》涉及到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由此可以推断出产生的时代。诗歌中许多情节与冯太后执政时的北魏帝国隐隐相连,映射出当时的政治变革和军事战略变化。

比如,我们从可汗和天子两词的互用可以判断出花木兰生活在中原的鲜卑国家,再从交战的地点、规模、方式可以清晰判断出这个国家是北魏。

可汗是鲜卑人对贵族的尊称,被柔然人当做皇帝的称谓。可汗和天子互用,只能出现在鲜卑国家,出现在北魏汉化改革之前。孝文帝诏断北语,一从正音的政策相当严格,不太可能再混用两词。若说产生于北齐、北周时代,则没有长达十年之久大规模讨伐柔然的战争。

花木兰姓氏,争议颇多。因为《木兰辞》所提不过“木兰”两字,没有提到花姓。木兰替父从军用父亲的名字,军中伙伴唤作“木兰”,恢复女装后仍叫“木兰”,只能是她与父亲共有部分,即姓氏,因此有人认为“木兰”是“慕容”的音讹。

连诗歌产生的时代都存有那么大的疑惑,姓字名谁当然更是说不清的官司,我们还是用熟悉的花木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