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孝文皇帝(第2/7页)

尚书右仆射(副总理)穆泰属红色子弟,北魏开国功臣穆崇的孙子,妻子章武长公主,拜驸马都尉,衙内般的人物,鲜卑贵族领袖。

继李弈、王睿之后,李冲成为冯太后第三个情人,枕边知已,朝堂中的智囊。

这三人加上主管军事的源贺和冯太后基本构成北魏国的政治局常委。源贺镇守漠南边关,不在朝廷。五位常委三位反对,废立议案基本否定。

两位鲜卑领袖态度强硬,冯太后向情人李冲投来渴望的目光,期待用个人魅力挽回这场败局。一面是国家利益,一面是情人颜面,李冲毫不迟疑地做出决定:“我可以为您效忠,但除了这件事!”

冯太后付之一笑,她不是轻易认输的女人,更不是轻率做出决定的人。既然把接班人拓跋禧叫过来,说明这件事十拿九稳。她有最后一记杀手锏。

侍卫匆匆进来,附在耳边,悄悄道:“陛下还活着。”冯太后的脸色略微变了变。一个从小养尊处优的小孩子三天不吃东西,而且在那么寒冷的地方,居然没有冻饿而死,可真是上天的眷顾啊。

冯太后站起身,端庄而又威严,强按住心头的不满,平静地道:“既然大家认为他是个好皇帝,那么再给他一次机会。”

拓跋宏没有浪费掉这次机会,紧紧握住一线生机,等来百鸟齐鸣、百花齐放的春天。

等待

一年又一年,漫长地等待。等待是一种痛苦。没有痛苦哪来的欢乐,拓跋宏知道这个古老的道理,他嘴里从来没有说过冯太后和弟弟拓跋禧的一句怨言。

拓跋宏为人宽宏大度,从不因为小事处罚下人。侍从上饭时不小心用热羹烫伤他的手,或者饭食中有小虫子和脏东西,不过一笑置之。然而,当他发现冯太后的粥里竟然有一只小蜥蜴的时候勃然大怒,下令将厨师拿下处死。冯太后慢慢用匕首挑出蜥蜴,笑了笑,把那人放了。

自己饭食中有虫子不生气,却不允许冯太后饭中有杂物,可见拓跋宏关心冯太后超过自身。同一事件的两种态度,我们可以看出深不可测的心机、坚忍不拔的意志。拓跋宏吸取父亲的教训,对冯太后百依百顺,从不违拗,一直忍耐到凌驾在他头上的女皇帝去世。

拓跋宏的举动被严密监视,曾经有个宦官在冯太后面前陷害诬告、说坏话。冯太后大怒,下令责打皇帝几十大棍。拓跋宏默默忍受不辩解,即使冯太后去世,也没追究那个该死的宦官。如果大家以此认为拓跋宏是个老实厚道、逆来顺受的听话孩子,那就错了。人们评价拓跋宏的性情渊裕仁孝,如果因为这样的事去报复,也就称不上中国历史著名的仁君。因为他经历的阴谋和痛苦太多,不希望给别人带人更多

拓跋宏的仁慈孝顺,逐渐征服冯太后挑剔的心。冯太后开始真心实意对待皇帝。拓跋宏的年号是太和。太和七年北魏宫廷又发生了一起“子贵母死”的惨案,这是最后一起立子杀母的丑闻,冯太后再次主导这一事件。

拓跋宏的皇妃林氏生子拓跋恂,很快立为皇太子。拓跋宏深知丧母之痛,不希望“子贵母死”的悲剧在他身上重演,恳切请求冯太后废除残酷的祖宗之法,冯太后拒绝了。

值得讽刺的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设立“子贵母死”制度本意防止母后干政,可冯太后利用这条政策巩固自身的权力。她没有生育太子,照旧掌握着北魏国的大权。冯太后之所以固执地杀死林氏,因为她聪明的大脑又开始运转,考虑百年之后冯家的地位如何才能永世不替?

冯太后的两个侄女入宫了,冯太后哥哥冯熙有好几个女儿,所幸长得都不错。

先入宫的两个女儿命运不济。妹妹病死,姐姐大冯氏姿容娆媚,与拓跋宏一见钟情,两人爱得热烈缠绵。她也未能逃过病魔之手,一场大病下来,皮肤生出麻疹。冯太后为拓跋宏选择侄女为妃,自然认可拓跋宏的皇帝地位,不希望侄女的病传染到未来的皇帝,无情打发大冯氏出家做尼姑。正史未记载大冯氏的名字,野史叫做冯润,小字妙莲。

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悲伤冯润可怜的命。尘世佛门两隔,有情人不成眷属。但是他们两人没有分手,命运总是出乎人们想象,周朝女皇武则天也曾出家做过尼姑,这是后话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