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晋代察举之变迁(第9/10页)

今诸王官司徒吏未尝在职者,其高足成,有一举便登黄散,其次中尚书郎,被召有周丧,正假一月耳。何至孝廉独不可耳,为孝廉之举美于黄散邪?如所论以责孝廉之举,则至朝臣复何以恕之!宜依据经礼,分别州国之吏与散官不同。又议曰,震以王官司徒吏皆先由州郡之贡……至于州郡之吏,未与王官同体……

原议关乎察举是否应避周丧,这里不必管它。由上可知,“王官司徒吏皆先由州郡之贡”,就是说察举贡士为“王官”之一来源。又议中先称“分别州国之吏与散官不同”,又称“州郡之吏未与王官同体”,是“散官”即是“王官”。又称“诸王官司徒吏未尝在职者”,而散郎正是可以拜赐而不在职的。又《南齐书·王僧虔传》:

高平檀珪罢沅南令,僧虔以为征北板行参军,诉僧虔求禄不得……又书曰:“……本希小禄,无意阶荣。自古以来有沐食侯,近代有王官,府佐非沐食之职,参军非王官之谓……若使日得五升禄,则不耻执鞭。”僧虔乃用为安城郡丞。

汉代之列侯有汤沐邑以给奉养,“自古以来”乃是就汉而言,故“近代”必是指汉以后。那么这里的“王官”显然就不是指朝官,因为历代皆有朝官——“王官”,不得谓“近代有王官”。所以此处之“王官”乃是就魏晋之散郎而言的。“王官”有俸禄而无职事,与沐食侯有相似之处,故檀珪得引而对举。板行参军亦居位待调之职,但在当时却没有俸禄,所以檀珪希望得到一个类似“王官”那样的“沐食之职”。

又《通典·选举六》“杂议论”载唐人“选举杂议”七条,其二有语曰:

汉代所贡,乃王官耳。凡汉郡国,每岁贡士,皆拜为郎,分居三署,储才待诏,无有常职。

可见,唐人对察举所拜之郎称“王官”,其性质为“储才待诏,无有常职”,尚有清晰了解。

《晋书·杨骏传》:“少以王官为高陆令”,此“王官”当即赐官郎中。又《通典·职官十八·魏官品》有“王官舍人”一官,在第九品。《晋书·崔游传》:“魏末察孝廉,除相府舍人”,或即其职。亦因为此种舍人有俸无事,故称为“王官”。又《晋书·傅玄传》:

王人赐官冗散无事者,不督使学,则当使耕,无缘放之使坐食百姓也。今文武之官既众,而拜赐不在职者又多……

傅玄所言之“冗散无事”之“王人赐官”,即包括“散郎”在内。“王人”见《春秋》庄公六年:“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卫”,杜注:“王人,王之微官也。”可见“王人”也义通于“王官”。(11)由于散郎等官,不管由察举而得或由赐拜而得,均无具体职掌,只是表明士人已成朝廷命官,可以享受俸禄“坐食百姓”,所以漫称为“王官”或“王人”。傅玄建议使“拜赐”之“王人赐官”就学或躬耕,却不言使之励职勤事,也反映了“王人赐官”本无职事。

【注释】

(1)参见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110~111页,北京,三联书店,1978。

(2)参见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172页。

(3)分见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144页;劳榦:《汉代察举制度考》,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本。

(4)由李庠自“中护军切征”,最后拜为“中军骑督”一点,知其最后所应之科应为“良将”,而非“秀异”。“秀异”即“秀才”。

(5)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236页“单衣”条,言“单衣”有四种,一为单夹衣之单衣,二为士大夫便服,三为吊服,四为官吏服装之一种,分辨精密。诸生之单衣或又为一种,形制或有异于官吏之服装和日常之便服。记此以俟方家详考。

(6)刘卞虽为郡门下史,但此类小史仍属“白衣”。《汉书·龚胜传》:“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颜师古注:“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又《宋书·吴喜传》:“初出身为领军府白衣吏”。

(7)万有文库十通本《通典》“选曹”作“听曹”。严可均辑《全晋文》引作“选曹”。

(8)陈苏镇:《魏晋的散官》,硕士论文,1986年,藏北京大学图书馆。这里参考了他的部分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