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敌人,是亡灵!(第5/7页)

关于这两点,课本里说得有没有错呢?当然没有错。但如果各位在更熟悉郑国的历史之后,或许就会有另外一种想法了。

郑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它是春秋初年天下第一大国。前面曾经讲过,西周末年,看到王室有危机,首先决定逃跑到东方的,正是郑国。在西周灭亡时,拥立那个勾结外族杀害自己父亲的不义周平王,并借此获得最大好处,执掌朝廷大权的,也是郑国。后来周桓王厌恶郑庄公的跋扈专权,庄公就立刻翻脸,春秋时第一个带兵和王室作战还把周王射伤的,还是郑国。一言以蔽之,这是春秋时代天下第一不要脸的国家。

后来郑国国势衰落,四周的国家全部对郑国虎视眈眈。北方的晋国联合秦国来打它,它就搞个“烛之武退秦师”,靠着辩才化解了军事危难;西方的秦国来进攻它,它就靠着小商人弦高的机智,最后也解决了这次危难。等南方的楚国来打它,郑伯就脱光了上身,牵着一头羊,代表自己是罪人,前来向楚王乞怜,楚王就原谅了他。

乍看之下,这个国家手段百出,每每都能靠着聪明挽救自己。可是各位要知道,到了战国初年第一个灭亡的大国就是郑国啊!而且灭了它的,还是战国七雄的第一弱国韩国。

郑国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呢?人如果不自立自强,老是耍这些心计,终究是要完蛋的。国家更是如此,自己的内政军事乱七八糟,总想凭外交关系和手段来解决危机,最后还是要被人宰割的。

人生在社会上当然离不开社交关系,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可是如果你自己没有本事,除非那个关系是你爸妈,再怎么样他们都要维护你到底,否则的话,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本事,关系、人情只能成为消耗品,终究是要用尽的。只有你有本事,能够与人形成利益共同体,关系不断增益加强,才能相得益彰。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像郑国一样“虚内务而恃外好”,终究是不成的。

接下来,我们再回到秦军的部分。

秦军偷袭不成,又不能无功而返,回去怎么交代?将士的士气又如何安抚?于是秦军只好顺手把滑给灭了,当作这次出征的战绩,这下就捅了马蜂窝了。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秦军灭滑的时候,晋文公还没有下葬,太子襄公知道后非常愤怒。为什么呢?《左传》说滑是晋的同姓之国,《史记》则说滑是晋的边境之邑。但不管如何,晋国都把滑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晋国在后来的《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殽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将秦国在文公未葬时出兵灭滑,当成是大罪之一。

按当时的规矩,别国办国丧的时候,你绝不能去进攻它。趁人家发丧,去进攻别人的国家,以当时的国际礼仪而言,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从史实来看,即使在战乱频仍的春秋时代,这种事也是极为罕见的,可见这一点确实是当时列国所共同遵守的规范。其实这也合理,每个国家都有国丧的时候,你现在不顾礼仪去进攻他国,等轮到你办国丧时,列国也来“共襄盛举”怎么办?

襄公说:“我的父亲晋文公死了,秦国就看不起我这个孤儿,竟然趁我们正在办丧事之际,前来攻破我晋国的滑。”于是晋襄公穿着黑色的丧服出兵,在秦军回师的必经之地殽阨,也就是殽山的险要之处设下埋伏,结果大破秦军。根据史书记载,这次除了领兵的三位将军被俘虏外,东征秦军竟无一生还。

这场大战,可以说是对秦国的惨痛打击。秦穆公即位以来,辛苦培养了数十年的东征精锐军队,在此一战全军覆没,但我们一定要问一个问题:

秦穆公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会招来这样的大败?这次偷袭郑国,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凄惨的结果?

各位都有智慧,应该能给出许多精彩的答案,相信也都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