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六、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第4/29页)

国军逐年之军事进行概况:

(1)民国三十四年

八月,抗日作战胜利,日军投降以后,整个国军人员、马匹、武器、装备、车辆补充足额,三百五十四个师,军容之盛,空前未有,士气之高昂,亦空前未有。国军所到之处,共军披靡。

兵力不敷分配,戡乱初期捕捉不到共军主力

(2)民国卅五年

是年初,马歇尔来华强行调停国共冲突,实施停战和谈,便使人心理不不免憧憬着和平即将到来,国军战志上不免受其影响;「马案」复将国军一百八十个师以上部队撤销解散,把在营国军「整」得支离破碎,军心士气、战力,一落千丈。然而在那「谈谈打打」、「打打停停」的局面下,剿共各战场,仍赖各级指挥官奋勇努力,犹能追奔逐北,局部的击破共军,将共军逐出某些地区,收复若干要地,控制交通线;但因受「马案」整编的影响,兵力不敷分配,国军攻击地区兵力不能形成「重点」,在广大地区,追击共军,追来追去,如推磨打圈,往往捕捉不到共军主力;有时,国军孤立的部队,反遭共军反噬而局部受到损失。例如:华中之苏北、山东、河南、豫鄂皖边区;华北之晋南、平汉北段,皆係如此,晋北国军虽曾击破集宁之共军,解大同之围,但由于兵力不足,未能歼灭共军之主力;张家口于十一月十日收复,陕北之榆林虽已解围,但国军因兵力不够,共军主力溜走。

是年六月第二次停战,共军兵力已扩充至八十余万人,十一月第三次停战时,共军兵力已扩增至百万人以上。

本年八月马歇尔实施对国民政府禁运,使国军美式装备的部队,不能获得补给。

(3)民国卅六年

华中方面:是年初,共军活动渐强,在苏北宿迁、鲁中峄县、向城、枣庄、莱芜吐丝口、孟良崮等地,国军局部受挫;五六月间,国军调动十五个整编师约卅六万人之兵力会攻沂蒙山区,直捣胶东共军根据地,共军退出其根据地,乘国军分途进击,兵力稍形分散之际,共军猛犯南麻之整编第十一师胡琏部,继又犯临朐之整编第八师,由于各该师兵强能战,同时国军赴援向共军之侧背攻击,共军受挫而退,国军继续进击,旋克胶东,惟以地方辽阔,兵力虽云三十余万,但仍嫌不够充份,未能形成该方面所需要之优势而包围共军主力,各整编师中间之空隙仍大,又缺乏有力之第二线跟进之兵团,以致共军主力分途乘夜色从空隙中溜走,仍然回到鲁中,因之此次攻击,未能收到歼灭共军新四军主力之效果。

国军继又将在山东之范汉杰兵团调往东北,增援锦州,以后鲁西国军亦有局部损失。旋共军刘伯承回窜大别山区,虽经国军围剿,亦因兵力不足,刘部复行北窜。

在陕西之国军胡宗南部于是年三月下旬攻克延安,但共军主力避免决战,钻隙流窜,避实击虚,此役未能歼灭共军之主力,亦以国军兵力不充足之故。

在华北之平汉北段及平绥、正太、同蒲、津浦北段、北宁各铁路上,国军在各铁路沿线控制交通及各要点,共军屡来攻击,经国军击退,但以兵力不够,未能主动深入歼灭共军主力。

在山西南部之运城、乡甯等地曾发生局部之攻防战,国军由于兵力不够,局部失利。陕北榆林国军第二次解围,但以兵力不足,仅能自保,共军退走,未能歼灭。

本年以上各地作战,无论攻防,皆因兵力不足,不能形成重点,胜不能扩张战果歼灭共军主力,兵力较弱或兵力分散之处,反遭共军各个击破。

(4)民国卅七年

戡乱后期,兵力不足国军被迫採取守势

是年,共军野战军之兵力,已经扩增到两百多万人。国军则损耗日多,受损之部队,新补充的兵,训练不够即上战场,造成士气不振,部队中之官兵连年征战,日形疲惫,轻重武器损失,补充来源困难;国军部队原来有三十九个师是美式装备,枪炮及弹药皆美国製造,这些部队连年作战弹药告罄,须要美国赶运弹药补给,否则此项武器等于废铁;可是马歇尔唯恐致国民政府于死地不能达到目的,于卅五年八月开始实施对国民政府禁运军用物资(禁运自一九四六年八月实施,延至一九四七年五月——约十个月。柯克上将说:「于一九四六年八、九月间,马歇尔亲自告诉他说:『由于实施禁运,我们实际上是先为中国国民政府提供武器,然后又解除他们的武装。』抗日胜利后,中国财政经济尚能维持,但由于戡乱军事开支浩繁,同时中共又暗中破坏政府经济,在上海、天津各地,屯积物资,散布谣言,使物价飞涨;国民政府向美国政府寻求贷款,又被美国左倾的国务院及财政部扼杀,毫无结果,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日益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