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2/10页)
1966年11月,索尔兹伯里已经58岁了。他意识到了新闻编辑部里对他的议论,他知道卡特利奇觉得应该提升阿贝·罗森塔尔当主编助理,以便将来可能接丹尼尔的班。但新闻编辑部里并不知道,索尔兹伯里如果不得到另一个能证明他的相当能力的职位,他是不打算放弃他现在的职位的。如果更高的管理层考虑他是主管《纽约时报》扩大的图书部的理想人选的话,那么索尔兹伯里确有发展这个部门的雄伟计划。他曾私下偶尔同卡特利奇、苏兹贝格和伊凡·维特讨论过这个方案。索尔兹伯里看到了《纽约时报》在图书业务方面有宝贵的机会,如果让他来管的话,他期望得到实际的自主权,当然要对业主负责,但不一定要向苏兹贝格的高级顾问们汇报。苏兹贝格、卡特利奇和维特不大愿意接受索尔兹伯里的要求,于是索尔兹伯里决定仍然保持自己的位置不动。他是一个性格倔强的人,曾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写苏联的肃清运动、强权政治、高官之间的阴谋以及人民委员们的兴衰。他是一个工于官僚们小把戏的大师,而且还极其自信。他是在长年累月的孤独中靠奋斗崛起的,成功地写了虚构和非虚构类作品,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记者、演说家和语言学家——他永远都不会失业。他是《纽约时报》一个忠诚的管理者,但决不是一个哀求者,不是那种能悄无声息地被赶去干一个名义上职位高而实际上是闲差角色的人,不会相信通讯稿当中和谐的措辞,如“充分利用他丰富的经验”、“广阔的前景”等能够掩盖失落的事实。如果卡特利奇认为索尔兹伯里这么容易被打发掉,恐怕卡特利奇就要得到点教训了,尽管这位执行主编不像《纽约时报》的许多人那样缺乏对索尔兹伯里的深刻认识。索尔兹伯里可以温和、友好而坦诚,但即使在他这样时,他也不会完全显露自己。不管在什么地方,索尔兹伯里的一部分总是让人远不可见,深不可测。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天生就是独立的。他出生于一个封闭的、关系密切的家庭,生活在明尼阿波利斯一座很大但料理得井井有条的维多利亚式住宅里,在贫民区中心显得鹤立鸡群。20世纪初索尔兹伯里家周围居住的都是穷人,是曾在俄国逃避兵役的东正教犹太人。他们先是移民到加拿大,后来结伴南下到明尼阿波利斯的东北部。他们到达后在邻居中引起了普遍的恐慌,人们纷纷变卖财产,很快便只剩下索尔兹伯里一家与这些奇怪的富有抗争精神的人住在一起了。
索尔兹伯里的父亲思想很守旧,并没有被邻居的变化所干扰,因为他通常避免和所有邻居交往,不管他们是什么出身。他的兴趣都集中在他的家庭和这所房子上,这所房子归他的父亲所有。他的父亲是位医生,是这个古老的美国自由思想家家庭中杰出一员。最早的索尔兹伯里家族的成员是1640年作为工匠和农民从英国迁来的,其中许多在新英格兰菲利普王战争中参加过同印第安人的战斗。到19世纪初,索尔兹伯里家族迁入布法罗,其中一人曾对1812年的战争[注:1812年的战争,又称第二次独立战争,是美国与英国之前在1812到1815年间发生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其中英国军队的一半都是加拿大民兵,美洲的印第安人也因为种种原因被卷入了战争。]做了详细的日志,亲眼目睹了伊利湖上的几次水战。这个人的兄弟在布法罗开了一家印刷厂和书店,创办了一家报纸《布法罗报》(the Buffalo Gazette)。他有一个儿子叫盖伊·索尔兹伯里,后来成了一个优秀的编辑,但也是一个酒鬼。1869年的一天,他掉入布法罗河中,溺水身亡。
在这一时期,家族的一员阿马萨·索尔兹伯里在五大湖区游历,搬到了威斯康星,生有一子,模仿哈里森总统取名为奥古斯塔斯·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这个儿子参加了南北战争,后来成了医生和明尼阿波利斯的杰出公民。正是为了纪念他,他的孙子,也就是《纽约时报》后来的这位记者,也被叫作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在孩提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性格极其腼腆。由于他的邻居净是些东正教犹太人及其子女,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外人。但由于有这样一些朋友,经常听他们提到在俄国的生活,感觉到他们同远方统治者的冲突,他很早也就对地理学和政治学产生了兴趣。也是在这段时期,索尔兹伯里的家里住着一位白胡子老人,一个参加过南北战争、曾被关押在安德森维尔[注:安德森维尔(Andersonville),位于美国佐治亚州,是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邦联军的战俘营。现址是美国国家战俘博物馆,并设立了安德森维尔国家公墓。]的叔祖父。这位叔祖父被释放时,体质很差,再也没有康复,也终身未娶,所以同索尔兹伯里的父母、一个婶婶和叔叔、小索尔兹伯里和他的妹妹一起住在这座大房子里。每天晚饭前,这个老人就把两个孩子一边一个放在他椅子的扶手上,大声读明尼阿波利斯《日报》上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的最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