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骑兵冲击战术的发展期(东汉到西晋)(第12/14页)

[25] 《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传》,第842—843页。

[26] 参见杨泓和古德里奇对马鞍形制的讨论。见杨泓:《骑兵和甲骑具装》,《文物》1977年第10期;Goodrich,“The Saddles of the Bronze Horses of Lei-t’ai”。

[27]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建武元年春正月,第19页。

[28] 《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传》,第2987页。

[29] 参见本书关于步兵作战部分。

[30] 戟本是矛和戈的结合,当戟刺中对手时,横向的戈刃会造成阻碍,反作用力可能将戟手顶下战马。参见后章关于马槊的讨论。

[31] 《三国志》卷八《魏书·公孙瓒传》,第239页。

[32] 《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传》,裴注引《英雄记》,第220页。

[33]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刘馥传》,裴注引《魏略》,第475页。

[34] 另外,从董卓之乱和败亡后其部下诸将的举动无措可以看出,当时关西将领普遍政治素质较低。直到三国后期和西晋统一,关西都没有形成独立的割据势力。

[35] 《后汉书》卷七十五《吕布传》,第2445页。

[36]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裴注引《曹瞒传》,第36页。

[37]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关羽传》,第939页。

[38] 前年(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冀州派出的军队就是“强弩万张”,当时控制冀州的尚是韩馥而非袁绍。参见《三国志》卷六《魏书·袁绍传》,第193页。

[39]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裴注引《英雄记》,第194页。

[40] 这种将步兵主力配置在中央、骑兵布置在两翼的阵型,在二十四年前的建宁元年(168年),段颎率汉军对羌人作战时也曾采用过,当时“颎乃令军中张镞利刃,长矛三重,挟以强弩,列轻骑为左右翼”。步兵靠密集的长矛和弓弩防范敌骑兵冲击,而将己方的骑兵配置在两翼以便发挥其机动性。当战斗开始后,段颎先以步兵军阵冲向羌军,吸引其注意力,然后“驰骑于傍,突而击之,虏众大溃”,即用骑兵对敌侧翼实施突然打击,从而使敌军阵溃散。见《后汉书》卷六十五《段颎传》,第2149页。

[41]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裴注引《英雄记》,第194页。

[42] 刘邦时代对攻城立功的术语,此时已成为泛指冲锋陷阵之意。

[43] 史书未载麹义八百士兵用的什么兵器,但他们曾在关西与羌人作战多年,而关西最普及的武器就是长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十六年(211年),裴注引《魏书》曰:“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所以麹义也应该是用这种武器对抗公孙瓒的幽州骑兵。

[44] 《左传·成公二年》,《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1894页。

[45] 白荣军:《包山楚墓马甲复原辨正》,《文物》1989年第3期。

[46] 《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十六甲下,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636页。引文中的“大铠”是步兵穿的铠甲。曹操自称仅有二十领,似乎过少,应是“二千”之误。

[47]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19页。

[48]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阎温传附张恭》,第551页。

[49] 《后汉书》卷七十三《公孙瓒传》,第2364页。

[50]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魏书》,第35页。

[51] 《三国志》卷十六《魏书·郑浑传》,裴注引《汉纪》,第509页。

[52] 《三国志》卷十六《魏书·杜畿传》,第494页。

[53]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传》,第873页。另外,刘备手下重要的骑兵将领赵云“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见《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赵云传》,第948页。

[54] 据《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传》,乌桓主要分布在上谷、右北平、辽西三郡和辽东属国都尉辖区。

[55] 《三国志·魏书·乌丸传》,第831页。

[56] 以上见《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张郃传》,第525页。

[57]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876页。

[58] 《三国志》卷九《魏书·诸夏侯曹传》,第276—2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