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第16/17页)
注217阳坊镇辖10个行政村,西贯市是其中之一,还有一个名东贯市,就是汉民村了。
注218在西贯市清真寺内的文物陈列展中,列有“阳坊西贯市村清末庚子护驾获封赏人名录”,共计26人获得封赏。
注219黄先生这里讲的白羊沟,在明代建有白羊城,此城与位于它西南的长峪城,还有黄先生这里提到的河北怀来县的镇边城,均属长城的关城,并称为北京的“边关三城”,是明代京师防御的重要隘口,战略位置十分险要。白羊城到阳坊,是当时的进京要道,所以确如黄先生所说,阳坊是兵家必争之地。
注220据乾隆二年(1737年〖DK〗)《重修礼拜寺碑记》称,西贯市清真寺始建于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当时名为“灌石村清正礼拜寺”。
注221这里说的鹰嘴山,位于今解放军防化学院院内。黄炳成先生所说的村约内容如下:“此志书(即《昌平县志》)所载驻跸山也。其石如垒,其色如墨,迥异于群山,为千古之神岭,万载之奇观。故从古至今,无不景仰,殊不闻有破坏此山者矣。前因石匠崔均私行开打,唯利是图,经两村人知觉,公同理阻,悔过受罚,焚香祈祷,勒碑晓众,永远禁止,并令崔均看守。嗣后如再有故违者,两村公同送官究处,特为之志。以垂永久不朽。云尔。西贯市村、羊坊镇公立。光绪十八年九月十一日立。”可知此公告立于清光绪朝而非民国时。
注222海里凡,指清真寺内的学员。
注223明朝推翻元朝的过程中,回族将领做出了突出贡献。明初一直流传着十大回民保国的佳话。在回族将领中当首推常遇春,至今在北京穆斯林中仍然传诵着他带兵北伐蒙元、平定中原的事迹。明朝的建立有赖于常遇春、胡大海、华云、丁德兴、沐英等回族将领的奋战。“因为明和西域各国关系的密切,明廷对于伊斯兰不能没有相当的知识。同时,又因为太祖开国、成祖定位的时候,都得到回族很大的助力,所以对于回族也不能不表示一些好感。于是,回族有了敕建的寺,并且有了某帝某帝暗中信教的传说。但是一方面待遇甚优,另一方面限制得也严……”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66页。所谓“某帝某帝暗中信教的传说”可能便与朱元璋有关。
注224引自《北京旧影》,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张。
注225按述者这里有误,“忠输亲上”匾额是光绪写的,慈禧写的是“灵感昭著”。参见本篇访谈者按。
注226李恩涛(1876—1936)确实是一位传奇人物。很多传说都称,当年慈禧西逃至西贯市时,村中出面接待她的那位族长,就叫李恩涛。杨巨川也是由他举荐来给慈禧当保镖的。但在这里李守勋与黄炳成二人均未提及此事。又按,该村清真寺内的展览中有对李恩涛的详细介绍,应该是出自知情人之手,除谈到他在慈禧西逃时的作为之外,还称他是新西光裕的创始人。并说他善使八尺白蜡杆大枪,所以也被称为“大枪李恩涛”,可与这里李先生的描述参照来看。
注227伊斯兰教教法对穆斯林的婚姻问题有许多详细的说明与规定,在《古兰经》里也有明确的阐述。伊斯兰教教法认为男女结为夫妻不仅是他们的个人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家庭、社会以及人类延续的重大问题。因此,伊斯兰教反对独身主义,主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主张具有婚姻能力的穆斯林都要结婚,禁止具备条件者不娶不嫁。穆罕默德曾经说过:“青年人哪,你们当中谁有能力结婚就当结婚。”为了家庭与社会的稳定,伊斯兰教教法规定,结婚的男女双方可以自由选择,而且要在自愿的原则下结婚,即使家长或监护人也不能干涉与强迫。穆罕默德对此也有具体的论述:“未获姑娘同意,不能娶她。未获寡妇同意,也不能娶她……无论寡妇与处女,没其许可,别人不得做主缔结婚约。”伊斯兰教主张婚权由穆斯林男女双方自己决定,父母有选择之责,无包办之理。(关立勋主编:《中国文化杂说》宗教文化卷,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4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