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恶俗的精神生活(第16/28页)

但这家纽约市的出版社坚信读者都不懂什么叫“资助”,所以继续写道:

为作者提供资助的一流出版社诚招各类手稿:小说、非小说类文学作品、诗、学术书、少儿读物等等。欢迎新作者。

新作者当然是“受欢迎的”,因为他们不太可能知道,所谓“资助”,其实就是由作者花一大笔钱将自己那粗陋、可怜、不值得出版的作品印出来,捆好,再堆到仓库里(每个月的仓储费由作者承担),或用大量的纸箱装起来,送到某处阁楼去沉睡(运费由作者承担)。

出版社在出版合同上承诺会给作者的书“做广告”,这个词又刺激了作者对名声与成功的幻想。于是,每个礼拜,在纽约某家大报上就会出现一些图书广告,弄得像真有人想买一样:

《一盒献给金发女郎的粉笔》

一部苦心经营的小说,生动地描述了教师职业的一切欢乐、痛苦和挫折。

定价:13.95 美元

《笑话集:包涵干净、肮脏、猥亵等各类笑话》

从安全无害到猥亵下流,适合各种口味读者阅读的笑话集锦。

定价:8.95 美元

《万有引力内外》

有争议的思想食粮,将撼动现有的物理学。定价:7.95 美元

《漫游》

一段鼓舞人心、富有思想的旅程,能令你深味自我发现之乐趣。

定价:6.95 美元

这类小广告的其中一些出自某个虚情假意的撰稿人之手。为了写出这类广告词,他每个礼拜都要重新鄙视自己一番,真是讽刺得令人同情,比如:

《献给我爱人的诗篇》

一束以诗编就的美丽花环,纪念诗人去世 30 年的亡妻。

定价:10 美元

还有

《请为我种一些鲜花和阿龙尼亚苦味果树吧》

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母亲献给十几岁就在不幸事故中遇难的女儿的辛酸礼物。

定价:13.95 美元

我们或许没有必要特意强调那些书商的道德水准,他们能轻而易举地操纵毫无防御能力、头脑简单的人。但我很乐意提一下,一家多年来靠这种没有良知的欺骗行为发迹的公司,最近被判欺诈罪,受到了严厉的制裁,因为这家公司告诉那些可怜的笨蛋作家说他们的书将会通过书店去推广。我确信这家公司一定会卷土重来,再次加入“资助作者的出版社”行列。

这种欺骗性的恶俗图书交易代表了美国长久的文化延续性。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海明威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 Time)就描绘了一个令人同情的上层“诗人”,其自我欺骗的情形与我们当代这些社会地位没那么高的傻瓜毫无二致。那位诗人与一些艺术骗子一起住在法国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诗作差不多够出一本书了。他打算在波士顿出版,已经跟一家出版社签了合同,还寄了支票过去”。

这个故事叫《艾略特夫妇》,它很好地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直至今日还富有现实意义。原因很明显,虽然从来就没有值得信任的国际统计数据,但我愿意打赌,按人口比例计算,美国在“虚荣出版”骗局中占据着世界领先的地位。这套可怕的把戏充分证明了美国人对虚荣的需要,他们情愿相信,只要了解规则,抓住每个不易把握的、能获得荣誉和名声的机会,就什么都可以得到。

以上这些针对恶俗图书的警告并不能保护读者抵御那些真正恶俗的书。像重磅炸弹电影(见“恶俗电影”)一样,真正恶俗的图书伪装得几乎能令读者不想抗拒。在奥威尔指出大多数图书有多么“糟糕”的时代,“糟糕”一词就足以概括当时的实际状况了,因为当时,每年出一本真正恶俗的大部头书籍的商业传统才刚刚开始。格雷斯·麦泰莉(Grace Metalious)的《佩顿镇》(Peyton Place,售出 900 多万册)和威廉·布拉蒂(William Blatty)的《驱魔人》(The Exorcist,售出 1200 多万册)当时都还在等待时机。但“进步”是无法阻挡的,时至今日,大部头的恶俗图书已成为无数出版商免于破产的摇钱树了,它们也是中产阶级人士最喜欢让人看见自己随身带着的那种又大又沉、永远都读不完的书。只要能畅销,哪怕一个季度只出一部,出版商就足以获得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