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2/5页)
但这些都不是真的。他没有回答,而是看着那位先生的眼睛,反问:“你们又为什么想买呢?”
他的语调是善意的,先生看了看太太——一个年纪和先生相仿,大约三十几岁,有着深色头发的娇小美女。先生也挺帅的,昂首挺胸,一副标准成功人士自信满满的模样。有好一会儿,他们似乎不太明白保罗的意思。
那位太太总算回答了:“这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房子。”
保罗点点头,心想,我也曾经这么觉得,至少六个月以前,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房子。
他说:“希望这栋房子能让你们幸福。”
夫妻不久之后便离开了。保罗看着他们走向车子,在关上门前还挥了挥手,可回屋以后,他感到喉头一阵紧缩。那个丈夫让他仿佛看到昔日镜中的自己。出于某种无法解释的原因,他的眼里突然泛起了泪水。
公路穿过史密斯菲尔德、哥斯布罗和金斯顿。这些小镇由绵延三十英里的棉花田和烟草田分隔开来,他就生长在世界的这一隅,在威廉斯顿城外的一座小农场上。这里的景观他很熟悉,驶过摇摇欲坠的烟草仓和农庄,他看到公路两旁橡树末梢上丛聚的槲寄生,也看到被一排长长的松树隔开的一间间农庄。
他停在纽斯河与特伦特河的交界处,在一个名为纽伯的古趣小镇吃午餐。他在旧市区里的一家小吃店买了三明治和咖啡,也不在意冷飕飕的天气,就坐在喜来登饭店外的长椅上,眺望着码头吃了起来。快艇和帆船各自停泊在岸边,随风轻轻摇摆。
保罗的呼吸形成了一团团小小的雾气。吃完三明治后,他把咖啡杯的盖子摘下,看着热气氤氲,想着一路上发生的种种事件,又想到他为什么会来这里。
他回想着这段漫长的人生旅程。母亲因难产而死,父亲务农维生,生活并不容易,保罗又是独子。所以每当炎炎夏日,别的小孩跟同伴去打棒球、钓大嘴鲈鱼跟鲶鱼时,他一天得花上十二小时除草或摘掉烟叶上的象鼻虫,整个后背永远都是黝亮的咖啡色。就像所有小孩一样,他虽然会抱怨,却还是干了大部分的活。他知道爸爸需要帮忙,而爸爸是个好人,善良、有耐心,除非有话要说,否则不会开口,就跟爷爷一样。他们小小的家里经常弥漫着教堂般的寂静。吃晚餐时,除了谈“学校怎么样”或者“田里还好吧”这类例行话题,就只剩下银器碰撞盘子发出的铿锵声。餐后,爸爸会坐到客厅里看关于农庄的资料,而保罗则埋首于书中。家里没有电视,收音机只有在听天气预报时才会打开。
他家很穷,虽然保罗吃得饱也睡得好,但有时仍然会因为自己的穿着,或者无法像朋友一样去杂货店买饼干汽水而难受。别人偶尔也会嘲弄他,但他只管认真念书,似乎想借此证明那些事都不重要,也从来不讨回公道。他的成绩年年优异,虽然爸爸对他的成绩非常骄傲,但每次看成绩单时,脸上都会流露出一股忧伤,仿佛知道儿子总有一天会离开农场,再也不回来。
在田里养成的工作习惯,延伸到保罗生活中的其他层面。他不但是毕业典礼上致感谢辞的代表,也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大一时,他无法加入橄榄球队,但教练建议他尝试越野赛跑。当他发现决定跑步者成功或失败的关键在于努力而不是天赋时,他开始每天早晨五点起床,一天训练两次。保罗的付出有了回报,杜克大学颁给他全额的运动奖学金。四年下来,他不但是最优秀的跑步者,成绩也名列前茅。在四年的运动生涯里,他因为一次疏忽差点送掉性命,不过他再也没有让这种事发生过。他双修化学与生物,并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同年更以第三名的成绩,在全国越野赛中获选为全美最佳选手。
比赛结束后,他把奖牌献给父亲,说他是为了父亲而跑的。
父亲却说:“不,你是为了你自己跑的,我只希望你是在追寻些什么,而不是逃避什么。”
那天晚上,保罗躺在床上瞪着天花板,试着理解爸爸的意思。在他看来,自己是在追寻啊。追寻所有的东西,追寻更美好的人生,追寻经济上的稳定,追寻帮爸爸的方法,追寻他人的尊重,追寻免于忧虑的自由,追寻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