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成长(第5/7页)
大部分的话西莉亚都没听进去。钱对她来说不代表什么。爸爸在世时,他们有钱;他去世后,他们穷了,但西莉亚不觉得前后两种状况有什么差别。她一直都有家也有花园,还有她的钢琴。
婚姻对她来说,代表了爱——诗意、浪漫的爱——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所有她看过的书都没教她生活中的问题。让她困惑不已的,是她不知道自己究竟爱不爱德伯格,也就是约翰尼。如果是在求婚前一分钟,她知道对方会向自己求婚的话,大概会很肯定地说自己不爱他。但现在呢?他触动了她的心弦,勾起了某种热烈、刺激但又说不出是什么的东西。
米丽娅姆要德伯格回去,让西莉亚考虑两个月。他照办了,但却写信来,这个不擅言词的约翰尼竟然是个写情书高手。他的情书有的短,有的长,从不会有两次相同,是年轻女孩梦寐以求的情书。两个月结束时,西莉亚认定自己爱上了约翰尼,于是就和母亲上伦敦去,准备告诉对方。等到见到他时,突然一阵反感袭来,这个人根本就是个她不爱的陌生人。她回绝了他的求婚。
◆
约翰尼·德伯格可没那么容易就打退堂鼓,他又向西莉亚求了五次婚。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写信给她,接受跟她的“友谊”,送她漂亮的小礼物,对她发动长期包围攻势,这份毅力差点就让他如愿以偿了。
这一切如此浪漫,就跟西莉亚幻想要受到的追求差不多。他的信、所说的话,都完全符合她想要的。这的确是德伯格的长项,他是天生的大情人,曾经做过很多女人的情人,知道怎样捕捉她们的芳心。他懂得怎样对有夫之妇发动攻势,怎样吸引年轻小姐。他差点就让西莉亚倾心要嫁给他了,但还差一点。她内心深处有些什么很冷静的东西,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不会受骗上当。
◆
也就是在这段期间,米丽娅姆督促女儿阅读一系列的法国小说,“以免忘掉你的法文。”她说。
这些书包括巴尔扎克以及其他法国写实派作家的作品。
其中有些现代作品是很少有英国母亲会让女儿看的。
米丽娅姆实则别有用意。
她认为西莉亚太爱做白日梦了,太脱离现实,所以要学学不可对生活视若无睹……
西莉亚很乖地阅读了,却不怎么感兴趣。
◆
西莉亚还有别的追求者——拉尔夫·格雷厄姆,当初在跳舞班认识的满脸雀斑男孩,如今已成了在锡兰种茶叶的人。西莉亚小时候,他就一直受她吸引。回国后,发现她长大了,于是在他放假的第一个星期就向她求婚。西莉亚毫不迟疑就回绝了他。他有个朋友住在他家,后来那朋友写信给西莉亚,说他并不想要“扯拉尔夫的后腿”,但他对西莉亚一见钟情,想知道他有没有机会。但无论是拉尔夫还是他朋友,都没能让西莉亚心有所动。
然而在德伯格追求她的期间,她倒是交了个朋友——彼得·梅特兰。彼得比他妹妹们大几岁,当了兵,派驻在海外多年,如今返回英国服役一段时期。他回来时正好碰上埃莉·梅特兰订婚,西莉亚和珍妮特当伴娘。直到婚礼时,西莉亚才跟彼得重逢。
彼得高大黝黑,很怕羞,却以懒洋洋的愉快态度掩饰了这种羞怯。梅特兰一家人差不多都是这样,脾气很好,喜欢交朋友,容易相处。他们从不为任何人或任何事而赶时间。要是没赶上火车,嗯,反正过些时候还有下一班。要是赶不及回家吃中饭,嗯,他们想大概家里会有人留些东西给他们吃吧。他们既没有野心也没有旺盛精力,彼得可说是集他们家人特点于一身的范例。从来没人见过彼得赶时间。“一百年后一切还是相同的”是他的口头禅。
埃莉的婚礼完全就是梅特兰家务事的典型。大块头的梅特兰太太是个迷糊、好脾气的人,向来是睡到中午才起床,经常忘了命佣人备饭。婚礼那天早上的大事就是“要让老妈穿上婚礼服装”。由于老妈不喜欢试衣服,结果到那天穿上灰白缎子礼服时,才发现紧得很不舒服。新娘子围着她忙得团团转,结果是当机立断靠一把剪刀把衣服变舒服,再靠一枝兰花遮住修改处。西莉亚那天很早就去了他们家准备帮忙,不用说,有好一会工夫看起来埃莉大概那天嫁不成了。都已经到了她本该做最后补妆的阶段时,她却还穿着衬裙优哉地在修脚趾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