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议在华美军暴行运动[17](第2/12页)

学生方面称她确实出身于良好家庭。北大学生的出身大都不差。她的祖父曾经是某省总督,她的父亲是南京交通部的一名官员。她不是20岁而是19岁,当年1月来到北平,被北京大学预科(先修班)录取。她去看电影,约晚上8点30分离开电影院时不但被威胁而且被强暴。在北大,张贴于民主墙上的愤怒评论开始增加。民主墙类似于中央布告栏,在这个校园内指定的地方,各种新闻、心情和意见都能自由发表。

北大最近才刚完成了从战时昆明校园到北平的搬迁,学生团体的选举还没有举行。有人说这是由于大学“反动”训导长陈雪屏的故意阻挠,他与国民党右翼“CC系”的关系众所周知。尽管缺乏学生团体干部来领导组织活动以响应该事件,北大还是行动起来了。12月27日下午,历史学会召开了北大各系和各学会代表参加的会议。这次的会议提供了在北平举行抗议的领导班子。12月30日被定为举行抗议罢课的日子,抗议美国士兵暴行的北京大学学生预备委员会成立了。学生的初步要求为:(1)涉及案件的美国人由中美联合法庭审理;(2)美国军事首领发布公开道歉,保证类似事件不再发生;(3)所有的美军立刻从中国撤离。

当权者在平息这个问题上显得很笨拙。北大的训导长发表声明,怀疑沈崇本校学生的身份。谣言开始流传,说她其实是一名共产党特工,是八路军的成员,有意引诱海军陆战队来制造事端。还有其他传闻,说她是一个拉客妓女,她之前已经与两人相熟,在袭击发生之前,她已经与他们相处了整整三个小时,诸如此类云云。

北京大学校长胡适采取了相对平和的说法:该事件是法律问题,不应该成为反美游行和罢课的理由。北平市市长何思源则像此时期几位对学生抗议运动抱有些许同情的政府官员一样,两头不讨好。开始,他致信美国海军总部抗议两个美国人合谋强暴。然后他拜访了美国领事馆,表达了他对规模渐大的公众抗议的抱歉。最后,他宣布医学检查关于沈小姐是否被强暴的判定并没有明确的结论。学生认为以上言论又是官方想蒙混过关。

同时,北平其他学校的学生也开始像北大的学生那样做出回应。12月26日,在清华大学的食堂墙壁上出现了一则抗议通告。第二天傍晚,在社科课程讲座之后的讨论时段,讨论转到眼下正在发生的话题上。学生决定发动请愿,要求学生自治联合会采取行动。到了28日中午,学生团体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请愿书上签字。当天傍晚,会议投票支持北大学生的要求并在30日罢课。几乎所有的教职工都支持学生的行动。

在燕京大学,作为一所美国资助的机构,它的声援迟迟才来到。但是29日学生自治委员会召开会议,同意支持北大学生的主要要求。一些清华的学生参加了燕京大学这次的会议,经过大量劝说,会议决定燕京大学也加入第二天的联合抗议。12月30日,来自8所高校的5000名学生举行游行。[21]他们行进在城市的几条街道上,但是抗议活动基本局限于高喊反美口号。虽然美国海军兵营的墙头架上了机关枪,游行直到结束,没有发生什么紧急事件。

运动的扩大

与“一二·一”运动不同,抗美示威不局限于一个城市。1月1日和3日,在天津,几千学生游行,向市政府递上请愿书。在上海,1月1日举行了大型抗议示威。上海市长吴国桢召见国立交通大学校长到市长办公室“谈一谈”。校长并不接受规劝,重申了他对学生反美示威的支持。早些时候,他还宣布他个人将参加1月1日的游行。作为一名校长,此举在以往还没有先例。

上海法科大学校长同样支持学生,称他们的抗议代表了所有中国公众的意见。浙江大学的学生不但抗议美国军队的行径,而且要求结束内战——表示如果不是内战,美国人将没有理由留在中国。在南京,高校学生举行了三天的罢课。美国大使接见了一个学生代表团,表示了他们对该事件的遗憾。到1月底,与事件始发地远隔千里的广东、昆明和台北等二十多个城市的学生组织了示威游行、集会和罢课。

同样,与“一二·一”运动不同,当局总体上不使用暴力来镇压学生运动。也许官方如此克制的一个原因是抗议的反美主题博得了广泛同情。上海11家市民团体,包括商业和妇女联合会,在12月30日发表了共同的声明,要求美军撤出中国。中国妇女联谊会南京分会发电报给北大,表示对学生抗议运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