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总体战的实施(第3/8页)
也许德军最高统帅部是考虑到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不利,所以将部队放在了国内有利的铁路线上,希望等到情况明了后再调集部队进行转移。但是,不管原因如何,我们也决不能因此破坏从一旦开战就须全力迎敌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处于这种不利的地理环境下,统帅难下决定是因为要保护国家免遭战争的灾难,那么自应另当别论。不过,1914年东线的情况并没有沦落到遭受灾难的地步。事实上,德军在取得了坦嫩贝格大捷和马祖里湖会战胜利后,东普鲁士国土已经远离俄国的威胁。再说了,保卫国土的努力绝不能成为战略展开时兵力分散的原因。
1914年8月末,德军最高统帅部为了彻底消灭在东普鲁士领土上的俄军,特意从西线作战部队中抽调两个军,赶往东线支援,结果导致了在西线上进行的马恩河战役功败垂成。
倘若国家的部分领土不得不暂时让给敌人,那么在动员时,国家就要采取措施,即将拥有作战能力的男子和对作战有所帮助的人员和设施从该地撤走。倘若国家准备进行人民战争,那么就要采取特殊的动员措施,将受过训练的相关人员留在原地,组织作战。
对于战略展开来说,现成方案是不存在的。不过,人们也认可这样的看法,即应在寻求决战的地段投入最大兵力,对其他地段则只用必要的兵力应付。一定要在作战开始时就不顾一切地将全部兵力投入进去。对很多已知的、可能产生的威胁熟视无睹,顺从战争的安排,这需要极为坚强的意志。
如果下定决心,以军队主力寻求首次决战,就一定要集中兵力于决定性方向上,以备随时发动进攻,至于其他战争则有多种战法可以选择。1914年,我在东线之所以取得了坦嫩贝格会战和马祖里湖会战的胜利就是因为我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发动进攻。
如果敌人没有暴露弱点,那么我当时就会采取这样的措施:在维斯瓦河一线实施防御,依托此处防御工事实施迟滞作战,边打边撤[4]。统帅不应在战略展开指令中对完成任务的方法进行规定,他只需要明确地提出任务,准确地指定任务即可。
统帅要铭记于心的一点是,战略展开指令只规定展开事项,不涉及其他。
指令中,在规定展开地域部队区分的方式方法时,统帅一定要考虑到随后的作战,但是他不能仅凭最初搜集到的情报就做好随后的作战行动计划。纸上谈兵于事无补,战争是严肃的现实。
按照计划行动一定会获得胜利,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就算我们的主攻方向刚好是敌人的弱点之所在(这固然很好),但是敌人的实际情况也绝对不会和我方展开计划中的预想完全一致。
所以,统帅不能被依据不清晰的情报而制定的作战计划束缚,而要根据侦察得到的情报制定作战计划和实行军事行动,在至关重要的地段将敌军消灭,或者完成预定作战任务。
施利芬将军制定的对法国的作战计划,是适用于1904—1905年的,但它不适用于世界大战,因为当时法军肯定会集中兵力进攻洛林,但是冯·毛奇将军并没有放弃这个作战计划,而是对它稍加修改,企图让德军以迪登霍夫[5]为轴向左转。预计在这过程中与敌人遭遇,并借机包围法军左翼,将其歼灭,而其他的法军也会逐渐被消灭。所以,毛奇将军并没有充分利用敌人在其他地段出现的弱点,当然,德国军事当局对此也是犹豫再三,未能下定决心。
对于一位领导制定的计划假如由另一位领导去执行,如果后者不能够将这个计划完全变成自己的计划,那么计划一定得不到彻底的落实。有关这一点,我将在下一章论及。
军事当局如果拥有一支优势舰队,那么一切都会变得简单多了。我们只需充分利用这支舰队和敌人进行决战就可以了。反之,如果想以弱敌强,那就非常不容易做到。
陆战中,当我们无法寻求决战时,就只能选择迟滞战或撤退。这点也适用于海战,弱小的舰队也要采用这样的战术。
在这里,削弱敌人海军兵力的现成方案也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敌人究竟会暴露什么缺点,进而给我们提供何种有利时机。但是,不管怎么说,海军的作战计划一定要和国家总的作战设想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