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六章 总体战的实施(第2/8页)

此后数日,预备役部队、卫国军、后备队、攻城部队、兵站都要做好战斗准备。与此同时,应为后备队选派干部[3]。

为配合空军的快速动员,防空部队一定要在宣布动员后做好战斗准备,而空中通信勤务要进入战备状态,运转起来。为了阻止敌人的边境部队入侵,要做好相关的防御工作。为了防止敌人的海军靠近我国海岸,一定要做好海岸和军港的防护工作,要将战时标记设置在港口和航道上。

对某些国家来说,比如意大利和法国,它们可以凭借边境线上的崇山峻岭进行边境防御,所以,进行边境防御比较容易,更何况法国还在边境上构筑了防御工事。

处境最为艰难的要数这样的国家:深处敌国的包围之中,四面受敌,却又没有险要地形可以防守,不能避免在正式作战开始前就遭到敌人的入侵。这种问题是这些国家无法解决的难题。如果兵分数路,处处抵抗,一定会分散兵力,最终极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1914年德军最高统帅部就无力保卫东普鲁士省的东南部分地区。在动员的最初几天,敌人没有入侵这里,并不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什么防御措施,而是纯属敌人的疏忽。英国海军未出航北海、封锁那里的德国港口,也同样是由于英国的大意。

在战争准备的诸多事项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战略展开的准备,也就是,如何运用做好战斗准备的军队来对付敌人。如果像1914年法国、比利时和英国那样,是一面作战,那么战略展开就容易部署了。但也因为如此,法、比、英等国才能集中其全部兵力攻打德国,企图给德军以致命一击。至于英、法海军没有联合起来击溃德国海军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敌国作战指挥上的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俄国也是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一举歼灭敌军。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它为何将战争的主要对象定位为奥匈帝国,而不是像它的盟友那样,集中全部兵力攻打德国?为什么它不调用它的西部海军和陆军并肩作战?

跟英、法、俄等国相比,德国、奥匈帝国所处的境况则要艰难得多。为了解决这一个难题,德军最高统帅部在西线配置了大量的兵力来对付比利时和法国(当然也一定会跟英军交战),而只在东线保留少量的兵力来对付俄国。正如同对于英法海军的行动一样,我对德国海军为何不和陆军协同作战获取西线的决定性胜利,感到难以理解。或许是缺少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对此,我在下文会再论述。

奥匈帝国主力集中在加里西亚一带,但是,奥匈帝国却将大部兵力用来对付塞尔维亚。它企图在对塞尔维亚速战速决后掉转枪口对付俄国。不过,奥匈帝国的作战意图没有实现。匈牙利铁路有限的运输能力,造成了奥匈帝国的部队不能在企图与俄军决战的地点形成优势。

在下达战略展开指令以进行战争准备的同时,一定要全面评估外交态势,要对敌人的情况和敌人可能采取的一切措施进行认真细致的考察,要对战场的地理条件非常了解,要对本国的军队了如指掌。

像瑞士这样的国家,它的军队只能集中在边境防御,结果自然是好不到哪里去。总体战要求的是消灭敌人。虽然瑞士自己也部署军队进行防御,但是它也希冀别国能够帮它将敌人消灭。

所以,战争的本质(歼灭敌人)并不会因像瑞士这样的国家而产生丝毫的变化。像德军最高统帅部在1914年遇到的问题一样,在决定战略展开时,摆在地理条件不利的国家军事当局面前的,都有一个相同的问题:在众多的敌人面前,究竟先攻打哪一个国家便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即到底哪个国家是最危险的敌人。

作战时,指挥官要做的是确定主攻方向,然后再攻击敌人弱点,进而获得胜利,这就是指挥作战用兵的艺术。

同样的道理,在战略展开时,一定要将最危险的敌人作为主攻对象,也要将主力部队调到该方向上,同时一定要争取在敌国领土上进行战争。对付其他敌人,只需要动用少许兵力,防止这些敌人对主要战场的行动不致于产生影响即可。

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个思想,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1914年8月末至11月德国在东线的战况:当时我和奥匈帝国军队联合作战,牵制了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俄国军队,为德军最高统帅部在西线从容杀敌创造了良好机会。但是,事实上,德军最高统帅部并没有及时地利用好这个机会,他们在西线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