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三章 经济与总体战(第4/9页)

在这里,民族精神团结的意义和一个民族对总体战彻底地理解所具有的意义,可谓清晰明白。只有这样,那些“不满分子”的阴谋活动才会失去立足之地。另一方面,总体政治要做到秉公执法。人民群众为了民族的生存而慷慨解囊的钱财,一定要全部用在公事上,官员不能贪赃枉法,更不能沦为窃取民财的盗贼。这种事情在世界大战中就曾经发生过。

当时,人民认购战争公债的目的不是为了捐躯,而是为了维护民族的生存。世界大战的经验清楚无误地表明,必须彻底肃清上述现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财政领域实现和维护民族的团结。

财政的组织在为人民和军队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和作战器材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对于人民和军队以及总体战领导来说,战时如果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由本国资源提供的补给品、饲料和原料越多,那么好处就越多,越容易实施总体政治。但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至今没有出现过。

人民,尤其是作战的需求各种各样,单纯依靠国内供给是不可能满足的,只能部分依靠国际贸易。如果一个作战国的国际贸易被掐断,那么它的物资供应便会随之被切断,它的人民和军队的需求便得不到满足。所以,每个大国都应在和平时期就努力在至少战时能够自给的领域实施自给,进而从国外进口本国所需的原料,进行大量储备,保证人民的供给和军队的装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不过,进口需要大量金钱,而这些钱又是在国家财政状况不稳定、恶化,以及货币不稳定情况下筹措的。为此,国家被迫拿民族自由去换取世界资本家的资助[3]。

这种情况因各国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其中地理条件就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它是否与中立国为邻,是否濒临海洋。

所以,世界各国虽然都是为了民族生存而战,但是在经济领域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方法和方式却大相径庭。如果一个国家的供给在遭到严重破坏后却能基本维持,那么跟一个战时只能通过中立国和海洋少量进口的国家相比,它对进口的依赖度就要小得多。为了方便读者看清这个问题,我将谈谈德国人民在世界大战中的经济供给情况。

人民和军队的食品、饲料、燃料供给是头等大事,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对于这个问题,我后面会详加评论。为了工作和战斗,人首先要生活和维持生命;马匹和牲畜只有依靠饲料才能维持生命;机器只有依靠燃料才能运转。

但凡经历过世界大战的德国人都记得,德国的粮食和饲料供给每况愈下的情况。

当时,德国政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德国民众的食品需求得到保障,让牲畜的饲料供应得到保障。

我在东线时,饲料非常缺乏,为了让马匹填满肚皮,我被迫命令士兵将锯末混入饲料,结果马匹的健康和体力遭到了严重的损害。在罗马尼亚对德宣战后,我下定决心对罗马尼亚作战,直至占领瓦拉几亚地区[4]。这次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改善中欧诸国的粮食供给状况。

1918年,我将东线战场延伸到乌克兰,也是基于供给的考虑。或许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中欧各国的粮食供给情况(奥匈帝国的情况远比我们糟糕得多),但是我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粮食匮乏进而对当时的婴儿或儿童的影响,至今依旧留有痕迹。因此,我在世界大战后便反复指出德国农业必须自给自足,目的就在这里。我认为,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原则。

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每年要进口小麦100多万吨,据一份备忘录记载,进口最高数额甚至达到183万吨。饲料,国内只能提供需求量的20%,其余80%(约800万吨)要依靠进口。这些事实表明,在很大程度上,德国的粮食供给需要依赖进口。

至于黑麦、土豆和肉类,国内还能够提供足够的数量。但是,我们没有储备任何谷物和饲料。这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政府对这个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政府认为战争是短期就能结束的事情,且政府并没有储存这些东西所需的经费——约10亿马克;最后,农业和商业的相关人员都投反对票,他们担心,政府在更新库存的粮食时会调节粮价,造成中饱私囊的企图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