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与总体战(第2/9页)
这样一来,德国在对黄金准备金不会造成任何威胁的前提下,尚可发行42亿马克的纸币。
但是,战争的头一个月(包括战争动员),德国就花费了45.2亿马克,结果导致发行的纸币量远远超过了法定的准备金的限额。此外,除了战争消费,其他方面也都需要花钱。
战争爆发后,虽然经济状况整体呈现正常运转的态势,但是由于人民不知道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他们急急忙忙到交易所去抛售各种证券,从储蓄所和银行提取现金。
对于这种情况,政府要想方设法应对。当时,还好政府有信贷支付手段,以维持经济的正常进行,并为军事装备工作服务。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当时德国中央银行发行了15亿马克债券和20亿马克小额银行纸币。这些纸币和债券大部分早就准备好了。这样就足以供动员时国民经济和军队的最初需要。1914年7月31日,德国关闭了全部交易所,而英国也于当日关闭所有交易所。
而在此之前,所有国家都已经采取关闭交易所这个措施。8月1日,德国政府公布了财政动员措施。德国政府是以德意志帝国稳固、健康的财政为基础而采取了这些措施。当时,德国外债只有50亿马克,法国外债则有280亿,俄国190亿,英国141.2亿。
帝国档案文献是这样记载的:
对于德意志帝国来说,情况也是这样,它要拼尽全力,控制可怕的金融恐慌。但由于政府有关当局和德国经济界首脑的富有远见,以及在近10年建立的财政组织,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在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下建立起来的德国金融信贷事业是多么重要,德国金融信贷事业因为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拥有广泛雄厚的基础。因为这一点,德国经济的财政基石才能够扛住战争恐慌所带来的冲击,才不至于造成德国经济出现特别大的困难。
8月1月,德国国防军动员令下达的当日,也同时进行了财政动员。按照计划,政府将尤利乌斯塔[1]的帝国战时金库(存有1871年法国向德国所付赔款1.2亿马克和特别储备金8500万马克)和手头的现金以及帝国的其他储备金(共计3亿马克)全部移交给德国中央银行,用来增加银行货币存储量。而陆、海军动员所需之经费,则主要从中央银行的短期贷款中拨付。
按照计划,用于经济界和商业界的巨额信贷资金,则从中央银行贷出,并在德国各大城市及时设立小额贷款处,用来抵消商品和有价证券的大量款项。
按照政府所授予的权力,中央银行统一把短期无息国库债券和政府汇票和商人所持有的可兑换汇票一样,作为其纸币保证金。
为应对紧急情况而储备的钞票(20亿马克小额中央银行纸币)也统一交由中央银行支配,用于市场流通。
为了配合早已颁布的法规草案的实施,中央银行实施强制汇率,免除现钞兑换黄金的义务。这个措施是德国为了民族生存,为了渡过难关,而迫不得已采取的强制措施,它意味着政府废弃了经受40年考验的金本位制。与此同时,因为战争的需要,德国政府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央银行相对于国家的财政独立地位。
然而,除了上述措施之外,德国政府既没有采取任何其他战备措施,也没有要求德国财政大臣做好非常时期实施财政计划的基本方针的工作。财政部门对为保证作战胜利筹措必要资金的途径自行决定。
虽然德国于19世纪末才开始在金融市场上巧妙地运用信用这种手段,但是在过去的125年中,由于国民生活日渐富裕,没有必要因为财力不济造成战争功败垂成而担忧。我们可以断然地说,为捍卫祖国的利益,不但有作战能力的德国人会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前线,奋勇杀敌,而且后方的全体人民也会自愿承受巨大的物质牺牲。
对这样一个国家(认为黄金准备金不可或缺但是却没有认识到金融的本质)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适合的财政动员措施。此外,它还要实行其他经济措施。我记得,当时德国政府采取了延期偿付的措施,进而推迟了偿还债务的时间。
鉴于世界市场已经不再对德国开放,德国政府为了将战争进行下去,只好采取在国内借贷的方法,民众购买内债的金额高达840亿马克。德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不一样,没有采取增税政策。事实上,英国等敌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债过日子,这点举世皆知,无需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