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族的精神团结是总体战的基础(第8/9页)

如果总体政治对此丝毫不以为然的话,那么会酿成大错。不过,事情的最后结局肯定是政府当局会将事实真相告诉民众。德国政府因为没将1914年9月9日在马恩河战役失利及其作战造成的影响如实通告人民,结果得到惨痛的教训。

战前和战时的经济状况极有可能会成为民众出现不满情绪的深刻根源,它甚至还会对民族团结造成巨大的威胁。但是,事实已经证明,经济状况并不是首要的问题,而是社会民主党借助他们的理论最终造成了民族团结的分裂。

虽然一个自觉坚持总体战、团结一致的民族能够忍受物资匮乏、食不果腹之苦(大部分德国人在世界大战时正是这样做的),但是我们也知道,经济状况的困难都会成为“不满分子”的手段,他们会破坏进行中的战争,阻碍我们获得胜利,损害民族团结和抵抗意志。

随着经济状况的每况愈下,一些丧尽天良的人,其中有些是富有的德国人,极力压榨穷人,从而造成经济供给出现问题,对此,我们将在下一章进行论述。这里只简要地提一下它与民族团结有关的部分。

只有在民族团结产生民族特有的宗教意识至上的民族生活观时,我们才能借助改善经济状况来实现民族团结的目标。此外,这种民族宗教意识还包含道德自由,关心劳动群众,以及对发展壮大、能征善战的民族的整体利益的尊重。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没有涉及民族团结在战争中的必要性。近百年来,人民群众备受重视,由沙恩霍斯特倡导、博因继承的普遍义务兵役制,让人民群众的作用更加受到重视。

普遍义务兵役制将人民和政府这两个长期以来各过各的因素再度联系在一起,并让政府在战争危急时刻想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在这里,人们不再是只缴纳税金和“俯首听命”的角色,而是成为保家卫国和支持政府的重要角色。

认为人民群众只能俯首听命的观点由来已久。比如,在我军钢盔的雕像上还有这样一句话:“保佑国王和祖国。”这句话将战争当成政府和军队的事情,而将人民群众排除在战争之外,所以,人民群众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今天,在总体战中,“人民”这个词及这个实体,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并带到战争第一线。而民族精神不管是在平时还是在战争危急时刻,对于维护民族生存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固然,在总体战中,虽然保家卫国和维护民族生存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但是在总体战中,作战的是人民而不是国家。

人民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倾尽其全部力量,为作战前线或者后方提供支持。想要让民众这样做,就只能将“战争是为了维护民族生存”这句话作为毋庸置疑的事实,而不能只是口头禅而已。

在总体战中,人民群众是核心,政府与军界务必考虑人民群众这一要素,总体政治要为总体战提供人民的力量,并服务于维护民族生存。

只有尊重种族的和精神的法规,才能够把民族、作战和政治凝聚为一个强大的统一体,作为维护民族生存的基础。


[1] 共济会(又译石工同盟社),是一个国际性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民众组织,提倡博爱、真理、宽容和自我批评,政治上主张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世界共和国。该组织最早出现于18世纪初,由英国泥瓦工创立,后相继传入北欧、德、法、中美、南美、南非等地区,并各自有所发展。

[2] 天主教会之一。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后,天主教内顽固反对宗教改革的主要集团。

[3] 对此问题,我在这里只简单提示一下。在我写的《近一百五十年内战争的挑唆及人民的自杀》《1914年的世界大战是怎么“干”的》两书中,我对此作了历史性的阐述,并指出人民是如何受超国家势力操纵的。

[4] 英国外交大臣。

[5] 希腊神话中的风神。据说,艾俄罗斯有一只风袋,装有各种各样的风,能在大海上兴起各种风浪。

[6] 坦嫩贝格之战,也叫坦能堡会战,于1914年8月17日至9月2日爆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一次战役。

[7] 主要指作者夫人的下列著作:《民族精神及其权力的创造者——历史的哲学》、《我著作中的宗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