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通向慕尼黑的道路(第32/39页)



八 慕尼黑的投降: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三十日

九月二十九日午后十二点三十分,阿道夫·希特勒在巴伐利亚的这个巴洛克式的城市里,在这个他曾在破破烂烂的小咖啡馆的阴黯后室里开始其卑微的政治生涯的城市里,在这个他曾在大街上遭到啤酒馆政变失败惨剧的城市里,俨然像一个征服者一样,欢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政府首脑。

那天一清早,他就到前德奥边境上的库夫施坦因去迎接墨索里尼,并且为在会议上采取共同行动而打下了基础。在到慕尼黑的火车上,希特勒怀着好斗的情绪,指着地图向那位意大利的领袖解释,他打算怎样「清算」捷克斯洛伐克。他说,要是那天开始的谈判不能立刻取得结果,他就要诉诸武力。据当时在场的齐亚诺引用希特勒自己的话说,「此外,终有一口我们要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墨索里尼表示同意。

张伯伦并没有像希特勒那样事先去看达拉第,为两个西方民主国家制定一个共同战略,来同两个法西斯独裁者对垒。事实上,我们这些在慕尼黑同英国和法国代表团有接触的人中间,有许多人都越来越看清楚,张伯伦到慕尼黑来的时候,已经打定主意不让任何一个人,当然不让捷克人,甚至也不让法国人,阻碍他同希特勒迅速达成协议。「至于达拉第,他整整一天都像是晕头转向地那样跟着跑,根本不需要提防他,然而业已下定决心的首相还是不放心。会谈是十二点四十五分在柯尼斯广场的所谓元首府里开始的,这次会谈不过是高潮的尾声,只是办一个正式手续,把希特勒的要求不折不扣地按时交给他而已。据在场负责德、法,英三种文字翻译工作的那位不知疲劳的译员施密特博士的观察,会谈一开始就有一种」普遍亲善的气氛「,汉德逊大使后来回忆说,」他们在会谈的任何时候都没有发热「。没有人当主席,整个进程都是很随便的。根据战后发现的德国人的记录来看,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理拼命迎合希特勒。甚至在他作了如下的开幕发言以后,他们还要拼命地迎合他:

他在体育馆演说里声明,他无论如何都要在十月一日进军。他得到答复说,这一行动将具有暴力行动的性质。因此需要使这一行动不具有这种性质。虽然如此,仍然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会议在墨索里尼发言时接触到了实质问题。他是第三个发言的(达拉第被留在最后)。他说,「为了提供一个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带来了一个明确的书面建议。这个建议的来源是很有趣的一件事,而且我相信,张伯伦到死都不知道,从弗朗索瓦一庞赛和汉德逊的回忆录来看,他们两个人也是蒙在鼓里。事实上,在这两位独裁者不得善终以后很久才真相大白。意大利领袖当作他自己的折中方案拿出来骗人的东西原来是前一天在柏林德国外交部由戈林、牛赖特和威兹萨克背着外交部长冯·里宾特洛甫草拟出来的,因为他们三人不相信他的判断。戈林把它拿去给希特勒看,希特勒说可以。于是马上就由施密特博士赶译成法文,送给意大利大使阿托利科,阿托利科把它全文用电话传到罗马,那位意大利独裁者在要上火车赴慕尼黑之前刚刚收到。这样,所谓「意大利建议」不但成为这次非正式会议上的唯一议程,而且成为后来慕尼黑协议的基本条款,而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在柏林制造出的德国建议。建议的措辞同希特勒被拒绝的戈德斯堡要求极为相似,因此,上面这一事实本来似乎应当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对达拉第和张伯:伦或者现在随他们来开会的英法驻德大使来说,却并不是如此。据德国人的记录说,法国总理「欢迎意大利领袖的建议,说它是本着客观和现实的精神提出来的」,英国首相「也欢迎意大利领袖的建议,并且宣称他本人也想到过一个同这个建议相似的解决办法」。至于汉德逊大使,据他以后写的书说,他认为墨索里尼「巧妙地结合了希特勒的建议和英法建议而作为他自己的建议提了出来」;弗朗索瓦一庞赛大使的印象是,与会者是根据「由霍拉斯·威尔逊起草的」一项英国备忘录在进行工作。这些不惜一切代价一心只想姑息的英法政治家与外交家真是容易欺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