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事如棋局局新(第4/16页)
6月22日,在事先未提出任何外交要求或最后通牒的情况下,德国采取它最为得意的闪电战方式,越过东部边界,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时间与佐尔格情报中所说的基本一致。
战争爆发时,松冈正在歌舞伎剧场举行观剧会,以欢迎到访的汪精卫。听到报告后,他立刻离开会场,进宫晋谒天皇。在报告苏德开战的消息后,他向天皇建议:“日本这时也许有必要与德国采取共同行动。”
松冈虽然促成了“日苏中立条约”,但他与军部一样,相信德国能够大胜,也因此主张日本应以三国同盟作为外交基础。简单点说,就是德国若跟苏联交好,那日本也犯不着得罪对方,而倘若德苏干架,则日本就要毫不犹豫地跟着德国人一道群殴老毛子。
天皇马上召见首相近卫。近卫说松冈的建议只是他个人的私见,他的内阁仍然遵守中立条约,不会骤然卷入战争中去。天皇听后这才松了口气。
当初缔结三国同盟时,近卫也是负责人和支持者,不过他不像松冈那样把三国同盟看得那么重,在他的概念中,缔约仅仅是个手段而已——德国人要是讲信用,真把日本当伙伴,为什么进攻苏联前事先不知会一声?
近卫和松冈的分歧,直接影响到了美日谈判。当时美国已公开宣布欧洲及美国西海岸是美国国防的前线,英国本土是前哨战,这实际上已把美国置于宣战参战的状态。也因此,美国方面想通过谈判使日本明确表态,即一旦美国参加欧洲战争,日本究竟站在哪一方,是中立还是为敌。
松冈要选择跟着德国,毫无疑问就是要与美国为敌。近卫觉得这种想法和做法简直太傻了:德国人吃馒头,我们帮他烧火?
在政府内部出现严重意见分歧的同时,军部内部“北进派”和“南进派”之间的争论也又一次加剧。
“北进派”采取类似于松冈的立场,主张不要管什么中立条约不中立条约,苏德开战就意味着北方苏联力量的削弱,此时应该趁机北上,配合德国攻打苏联,以消除隐患。
“南进派”说苏德开战的确是一个机会,不过不是夹击苏联的机会,而是能够从苏联的沉重压力下脱身的机会。
此时为了阻止日本继续南下,美国已率先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英国和其他在南洋拥有殖民地的西方国家也紧随其后,共同形成了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包围。“南进派”认为,苏德战争的突然爆发,让苏联无暇分身,日本正好可以大胆南进,以便从东南亚取得石油、钢铁等战争物资,打破外界的经济封锁。
“南进派”在日本海陆军尤其海军中占据了上风。各方一致同意加快南进步伐,由越南北部开始入侵越南南部。尽管知道美国人对此会不高兴,但是他们认为,打仗是打仗,谈判是谈判,不会对日美谈判有任何影响。
6月24日,日军大本营综合各方意见,发布了由陆海军共同拟订的“帝国国策纲要”。“纲要”主要坚持“南进”,但也没有放弃“北进”,更准确一点的说法是,日本想用更讨巧更投机的办法来实施“北进”。
松冈和“北进派”说要与德国相呼应,立刻参加对苏作战。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好像柿子还是涩的就要打下来吃,因此称作“涩柿主义”。
涩了的柿子好吃吗?当然不会好吃。“纲要”就此提出,不如坐山观虎斗,在德国打得苏联无力招架时再发动对苏的致命一击。
与“涩柿主义”的喻意相比,这就好像等待柿子成熟以后自动掉下来再吃一样,所以命名为“熟柿主义”。
关特演
柿子何时成熟得有一个客观标准。6月26日,参谋本部制定出了对苏战争的开战原则:估计到8月上中旬,由于德苏战争的牵制,苏联在远东的地面部队会削减一半,空军以及其他特种作战部队可望削减三分之一,这样,到9月上旬,即可对苏联动用武力。
在参谋本部内,对苏作战最积极的是作战部。他们进行了一项测算,经过测算,发现关东军届时至少要扩充到二十个至二十五个师团,才可以对苏联远东红军保持两倍的战斗力优势。
调集这么多部队到中国东北,需要进行大规模动员和运输,没个六七十天的时间进行准备是不现实的。基于这个理由,作战部主张从“国策纲要”发表之日起,就对拟调部队进行动员和集中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