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事如棋局局新(第2/16页)
知道德军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日本人在震惊和羡慕之余,忽然担心起来:如果最后胜利真的属于德国,那么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怎么办?荷兰、法国的殖民地一旦落到德国手里,又该如何处置?
这些东方殖民地当然还在英、荷、法的实际控制之下,可是在日本人想来,既然荷、法已经完蛋,英国注定要完蛋,那么接盘的就应该是他们日本,而不是德国。
其实这时的德国自己也没有完胜英国的信心,正处于骑虎难下的尴尬之中,更不可能分出力量到东南亚来攻城略地。过去,希特勒的确瞧不上日本的军事实力,然而现在这种局面,却是谁上来搭把手都是好的。再退一步说,日军总不至于比意大利的军队更不济吧?
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主动告诉原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英帝国的崩溃已经指日可待,日本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面对“南进”的诱惑以及德国抛来的橄榄枝,当政的米内内阁最初并不为之所动。已调任日本驻英大使的重光葵认为,德国虽然在欧洲大陆保持着优势,但英国却在海上占有优势,且在空中防卫上也有充分准备,这使英国起码能够在对德作战中保持不败地位。
更重要的是,英美两国不论在精神还是利害关系上都步调一致,某种程度上,英国的灭亡就意味着美国的灭亡,所以美国绝不会见危不救。一旦英国得到美国的援助,英国还将由不败地位转向胜利地位。
重光葵的意见在米内内阁内部产生了很大共鸣,然而悲哀的是,在昭和时代的日本,能够有能力左右一切的从来都是军部,而军部根本就不睬这一套。
在“南进派”的推动下,日本军部决定从速和德、意缔结同盟,并开始以一致的态度对米内内阁施加压力直至促其垮台。
在昭和时代,倒阁并不困难,只要军部翻脸即可。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参谋次长泽田茂找到陆相畑俊六,向他出示了“总长宫殿下”(即参谋总长载仁亲王)盖的印章,告诉他要如何如何。然后畑俊六向内阁提出辞职,但不答应推荐继任陆相。
没有陆相,内阁就组不起来,米内内阁被迫总辞职。得到军部拥护的近卫内阁随后热闹登场,这是近卫文麿历史上第二次组阁,所以又被称为第二次近卫内阁。
提姻亲如救火
近卫组阁时,德国已实际放弃了对英的登陆作战。希特勒深知登陆作战的意义,所以一再宣称登陆作战只是暂时延期,德军要么不登,一登英国佬倾刻瓦解。
知道日本人心里想的和要的是什么,德国政府更加强了对日本的游说:“日本应利用这个形势,向东南亚推进,进攻新加坡。在大英帝国崩溃之际,应该获得充分瓜分英国的权利!”
从来是福不多时,祸由人作。德国的游说让日本心痒难耐,朝野之间到处笼罩着一股必须赶快行动,不要耽误了上公共汽车的浮躁情绪。近卫之所以上台,本来就是为了满足军部的愿望,尽快与德、意缔约,再给这股大潮一推,自无懈怠之理。于是早在由近卫主持的组阁会上,就匆匆忙忙地制订了缔结三国同盟的草案。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在柏林正式签署了同盟条约。对于三国同盟,天皇和元老派本来是反对的,但经过近卫的一番说黄道白,裕仁改变初衷,决定听从内阁的意见。他为此还特别颁发诏书,表明今后日本将以三国同盟作为国策基础。
日本与德、意结盟,一方面是要“获得充分瓜分英国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已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德国,为进一步调整日苏关系找到线索。因为德国不仅拍胸脯要斡旋日苏关系,还曾大言不惭地吹嘘说在三国同盟缔结之后,有办法把苏联也拉进来。
德国的牛皮让日本人听得十分舒服,特别是给军部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认为,以德国今日所向无敌的余威,肯定不难说服苏联。
可是在三国同盟成立之后,德国承诺的一切并没有发生,苏联在对日关系上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你不肯露个笑脸,发个火也好哇,起码让我们知道你的“互不侵犯”伙伴又跟我们搭上了,而且靠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