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打洛之一(第3/6页)
不按照作战计划来打仗,这种事情在当时的国军中实在太多了。敌人从东面来,我需要向南方迎战,敌人从北面来,我坚决向西方挺进!国军前线将领总是有比命令更好的作战方案。无奈,更好往往是好的死对头。善于保存实力的国军将领们,用五花八门的招数让你看到战报在写,时间在走,就是没人给敌人迎头痛击。熟悉国民党军的史迪威对于这类怪异的举动早有防范,干脆严格命令“不准迂回穿插”。
史迪威是军人,当然不会和“迂回穿插”这种事情过不去,他担心的是廖耀湘的部队会回避战斗。
傅宗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来了这么一手,可以想象史迪威暴跳如雷的样子。然而,远征军的中国军官们却很快松了一口气:傅宗良穿插进去以后连连告捷,日军在整个胡康河谷南口的防御连根摇动起来。
我很怀疑傅宗良这个违背命令的做法,和孙立人担任此战的指挥官颇有关系,虽然所有的记载都表明傅宗良是独断专行。这是因为第65团这一战中的奔袭,和孙立人的作战风格太相似了。第65团渡河的地方康道渡口,在大奈河与险峻的万塔格山交汇之处,傅宗良率部沿着万塔格山南麓,一直朝日军纵深挺进,大有将胡康河谷南口的日军第55联队第三大队与日军主力切割的势头。日军阻挡不住,慌忙放弃对拉加苏的围攻,匆匆后退,但第65团和日军对阵一场之后,主力又失踪了,等他们再次出现,已经是在打洛近郊!
如果说万塔格山是一根鲠在胡康河谷西端的骨头,万塔格山南北的于邦和打洛,就分别是这块骨头两边的软组织。史迪威认识到这块山势险峻的骨头不好啃,他的计划是同时从万塔格山南北两路进军,向这两块软组织切割下去;而日军的布防则是用层层工事和狙击手,把这两块软组织变成两块滚刀肉,最大限度地迟滞远征军的进攻。然而,傅宗良的攻击却独出心裁——他没有去啃骨头,也不去碰滚刀肉,却试图从骨头和肉接触的地方一刀砍进去,把它们分开。
傅宗良不是找借口回避进攻战,而是用了一个中国传统的兵法“围魏救赵”。他这一击,正打在日军的软肋上,南线日军的防御,立即就动摇了。
这个主意不坏,但想到修改作战计划会引发史迪威怎样的雷霆之威,傅宗良的胆量的确够大,至少他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如果打不了胜仗,史迪威有枪毙了傅团长的可能。
可是,傅宗良还是按照自己的打法来打了。远征军是一支东方人的军队,日军也是一支东方人的军队,东方的战争该怎么打,或许还是东方人最明白。
远征军中有人曾这样回顾傅宗良的穿插作战:
傅宗良方案既定,便于1月6日命第二营营长窦思恭指挥所部(第6连邱中岳部随团部行动),在康道占领阵地守住渡口保护渡河器材,搜寻警戒,直接归孙立人师长指挥。另令第一营为前卫,团部、直属部队和第6连为本队,第三营为后卫,即从康道渡过大奈河,然后沿其南岸,爬山过岭,挥刀开路,向打洛秘密前进。因途中于1月9日在20R路标处进行休整,并实施空投补给,遂使部队行踪被日军侦知。
1月11日下午,在空投场西边担任警戒的第三连前哨遭到日军一个排的偷袭,傅团长即令第6连向西北方向1176高地搜索,该连尖兵排长吴如冈在一条谷地里发现日军的足迹和粪便,因足迹到此为止,判断日军可能是从左前方小径上山去了,以致谷地足迹消失。连长邱中岳得报后即赶来侦察,见半山间出现猴群正沿小路上山,遂尾随猴群上山,将近山顶猴群纷纷上树,邱中岳观察猴群动向及四周环境,判定山顶有日军,遂令吴如冈排停在现地严密警戒;另派第一排向山后迂回,走在先头的两名侦察兵,刚由半山腰起身向山顶上爬,便遭到隐蔽在山顶上日军的狙击手射击当场阵亡。连长令第一排占据半山腰断敌后路,并吸引敌人的火力,以便吴如冈排从右翼去包围山头的敌人。在迫击炮火力支援下至13日晨,将占据1176高地北端之敌小队长井泽觉中尉以下官兵39名悉数击毙,缴获轻机枪三挺、掷弹筒三具、手枪一支、步枪20支。邱中岳连也伤亡班长张孝宗等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