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打洛之一(第2/6页)
然而,新22师那些付出牺牲最大的下级官兵,却极少有对廖耀湘不满的。那些从野人山九死一生走出来的老兵,或者从四川换掉草鞋就坐上飞机来到异国他乡的新兵,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打开了缅北日军一道道险关。他们的墓碑无言地留在了异国,活着的继续前行,义无反顾,美军准将梅里尔称,新22师是“最有朝气和信心的中国军”。并不是中国军人轻视生死,实在是我们被人家欺侮得太久了。只要能出一个带着弟兄们打出国威,报仇雪恨的将军,中国人从不缺乏勇敢和牺牲的精神。
新22师投入缅甸战场的第一战,就是进攻——用猛烈的进攻救出在拉加苏被围的新38师部队,然后打开胡康河谷的南口。
图为远征军高级军官在开会,都是职业军人不讲排场。史迪威和廖耀湘,一个美国中将,一个中国中将,在树林里搭个木板桌,就开始决定几万名战士的攻守进退。只是,这张照片还没有反映出两个人最常干的事儿——吵架。
中印公路修进胡康河谷,艰苦的路况让盟军方面的司机们忍不住叫苦连天。这是美军为在这条路上工作并做出杰出贡献的司机颁发的荣誉证书。
不过,新22师的反攻第一仗,给人的感觉不像虎,却更像一只狡狐。
确切地说,是他的先头团指挥官,第65团团长傅宗良上校更像一只狡狐。
新22师共辖三个团:第65团、第66团和第67团。1944年1月初,第65团已经到达前线,廖耀湘指挥新22师师部和第67团全部、第66团一部正在向新平洋前进,史迪威随即一面催促廖耀湘带领师主力和炮兵部队尽快赶上,一面下令新38师继续沿北路向胡康河谷内攻击,一面下令第65团进攻拉加苏,解救被困部队第112团第三营。
耐人寻味的是,史迪威没有等待廖耀湘,而是命令孙立人直接指挥第65团!
此时,对中国远征军来说,确实是一个极好的进攻机会,因为日军在缅甸的高级将领,此时对第18师团在胡康河谷的防御并没有增援计划。缅甸方面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的眼睛天天盯在印度东部地图上,幻想调动重兵一举攻占英帕尔,扶植鲍斯建立“印度独立政府”。他认为,这样就可以让正在缅北进攻的中美部队釜底抽薪,这次“乌号”作战已经如箭在弦上,不但不能提供援军给第18师团,而且几乎所有日军运输部队都被抽调到英帕尔这个方面。不过,第18师团在两年前的追击战中从英国人手里,缴获到了数百辆卡车——杜聿明在撤离时下令焚毁所有车辆,日军未能得到中国远征军的车辆——这些车辆并不属于日军运输部队而直属于第18师团。但是,此时的天空却成了中美军队的控制领域。在缅甸的日军第5飞行师团力量遭到削弱,数量上处于相对劣势的同时,飞机质量上也已经没有任何可夸口的地方,它的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素质全面逊于盟军,而且受命只能准备全力配合“乌号”作战,不允许在其他方向浪费资源。
在胡康河谷内作战的中国炮兵,75毫米轻便榴弹炮尽显威风。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还没能突破日军防线,但盟军控制了胡康河谷的天空,P-51战斗机开始成群结队在战场上空游猎,日军从加迈到大奈河前线的补给线经常由于遭到大规模空袭而瘫痪。根据《中国驻印军缅甸战记》记载,在这段简易公路上,数不清的便桥被摧毁了又修好,修好了又被炸毁,日本工兵顽强地试图把物资送上去,但许多卡车还没接近战场就在简易公路上烧成了焦黑的架子,有时上面还有萎缩的人体倒挂下来。
所以,前线日军的日子已经很难支撑,战斗力大降,打起来很容易形成敌退我进的局面。这是一场必胜的战斗。哦,在美国人的概念里,进攻,就是这样“推”过去的。
然而,这位傅宗良上校却把一个必胜的解围战,打成了难测结果的远距离奔袭。
拉加苏在新平洋的西南,史迪威的作战计划中,对第65团的命令是沿大奈河右岸直奔拉加苏,与被围的第112团第三营里应外合击破日军围困,然后突入胡康河谷南口,合力向东南方打洛镇方向攻击。战斗打响后,傅团长带着第65团到达大奈河畔的康道渡口,却没有沿着河向拉加苏方向打,而是渡过大奈河,到了它的左岸,沿注入大奈河左岸的支流百贼河,一头朝东南方向日军的腹地深深地扎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