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圣经(第5/10页)
这些纷繁对立的思想冲突为希特勒在相对安静的要塞监狱二楼长时间的离群索居生活增添了活力。在一个非常温暖的夏季,希特勒开始减少在花园路面同其他囚犯相处的时间。吃过晚饭后,他也不再向他的追随者们朗读书稿段落。克里贝尔和韦伯对此都表示过不满,但是希特勒对他们解释说“同前几章的联系中断了”。赫斯给出的解释更加通俗:“他不想在晚上朗读书稿的原因是他想要在9点钟睡觉。朗读书稿会使他好几个小时都难以入睡。”27
与传言相反,赫斯并没有根据希特勒的口述记录书稿内容。多年后伊尔斯·普罗尔·赫斯(她已同赫斯结婚)透露说,希特勒自己“用两个指头”在他那台小打字机上打出了书稿。28但是让赫斯为他端茶倒水,向赫斯征求意见,这对于希特勒来说极为有利。在希特勒梳理思想、著书立说的过程中,赫斯成了希特勒的第一位读者,而且更经常地成为希特勒的第一位聆听者。希特勒的一些散文作品评论者称,希特勒的写作风格向来同他的演讲风格一样。因此,这一写作特点肯定促使希特勒在把书稿读给俯首倾听的赫斯时,自己也非常注意语句的听觉效果。虽然这样做也许并不足以保证文笔优美(对希特勒的文笔给予恶评的人很快便看出这一点),但却使希特勒写出的语句节奏鲜明,具有分寸感,整体布局也更有特点,那是一种长文布局。希特勒用他那台小型雷明顿打字机一页又一页机械地打印着书稿。虽然希特勒讲起话来一贯冗长啰唆,然而他却能在大规模集会上长时间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令人称奇。希特勒肯定认为同样的效果也会出现在他所写的著作当中。他认为人们会不厌其烦地阅读他所写的长篇大论。
希特勒当时已不再对饭后聚集起来的狱友们朗读自己的书稿,但是经常对赫斯朗读书稿。“他每写完一章内容,就直接来找我。”赫斯回忆道。相对来说赫斯受过良好教育,出身于上层资产阶级,是希特勒希望拥有的、为自己详细记述言行的最佳人选。赫斯身材修长,长着一头黑色卷发,两眼深陷,英俊帅气,凡事考虑得周到体贴。不过有些人觉得他话语少得出奇,过于整洁,总是带着忌妒心理捍卫着自己同希特勒的亲密关系。赫斯是希特勒身边的少数核心成员之一,在私下里可用德语中的人称代词du相互问候。人称代词du在德语中是一种亲密称呼,只在同家人、孩子和非常要好的朋友说话时使用。29作为希特勒的禁卫军成员,赫斯负责将那些爱打探别人事情的好奇者挡在门外。赫斯所起的这一作用在后来的岁月里愈加重要,致使他于1933年被任命为纳粹党副元首,成为希特勒的得力助手。赫斯在监狱中自封的角色当然会引起其他囚犯不满。他们认为赫斯神经过敏,待人冷漠。汉夫施丹格尔去兰茨贝格监狱探望希特勒时注意到,赫斯“在我同希特勒交谈时不情愿地离开了希特勒的身边。……只想让希特勒听到他的看法,无法忍受希特勒了解别人的看法。因此他一贯从中作梗,干扰视听。”30
作为希特勒的一名忠实追随者,赫斯有时是深为希特勒的书稿所折服,陶醉其中。有一次读完书稿后,赫斯在写给普罗尔的信中说,他被书稿的“逻辑性,生动性以及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深深地打动了;他不由得“在最后紧张心理得以宣泄缓解之时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刚刚听完他的一场演讲”。希特勒在发表演讲时常常以其典型的活力十足的表演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赫斯后来回忆说:“他不断地显现出各种表情,打出各种手势来加强演讲效果。”他认为这种伴随着语言表达的现场表演是希特勒所具有的诸多魅力之一。“无论做什么,说什么,他总是完全保持自己的特色。他无法回避这一点!”甚至希特勒本人也对自己感到满意,沾沾自喜,“坐在(赫斯)房间里的一张柳条椅上,像个小孩子一样眉开眼笑,面露喜色”。赫斯将其表现称为“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成熟的优越之处和无拘无束的孩子气一面”,非常奇特。31
希特勒所写的内容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寻常。他的情感重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段幻想破灭的残酷经历。他同他的许多追随者,尤其是和他在一起的狱友,毕竟都是那场输掉的战争中的残兵败将。在战斗前线共同经历过的那些惨痛岁月将他们凝聚在一起。他们的政治力量源于他们自身的一种看法,即当年国内那些左翼卖国贼在军人的背后捅了一刀。他们在作战与武器方面受过共同训练,这使得他们的政治手段带有赳赳武夫的特点和暴力色彩。第一次世界大战那几年正值希特勒的人生成长期。因此希特勒经历过的公共事务领域基本上就是战场。后来希特勒只把政坛视为战场,而不是他所藐视的议会争论与妥协的舞台。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