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四 赵秉钧病死情形(第3/4页)

这段记载中的“天津兵变”,是指1912年2月底3月初第三镇统制曹锟部下部分士兵所发动的兵变,初在北京城内,后蔓延至天津、保定等地。袁克文本来是要记述赵秉钧死前情形,却先讲了一个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在上年“天津兵变”中纵警行掠,“纵下贿上”,以及直隶都督赵秉钧一年后欲追究杨以德责任而与之发生口角,乃至“以足蹴之”的故事,其用意显然是要暗示,赵秉钧之死,杨以德脱不了干系,而与其父袁世凯无关。在《辛丙秘苑》另外一处,袁克文干脆说“赵为仇家杨某所毒”。[138]在如此用心下,袁克文接下来所描述的赵秉钧疑似中毒身亡的症状,已很难令人相信,甚至赵秉钧与杨以德发生冲突的故事,也不能排除为袁克文所虚构,因为赵秉钧自武昌起义后不久便任民政部首领,接着又在南北统一后任内务总长,旋兼任国务总理,全国各地警察与地方治安一直由其主管,何以他不在兵变当时便追究杨以德的责任,而要在卸任国务总理兼内务总长之后才追究?事实上,赵秉钧并不能算“猝死”,由于其常年吸食鸦片,加之公务劳心费神,身体状况早已不佳,前引其幕僚所说很能说明问题。还在1912年夏,报纸就有“秉钧既有烟癖,又患毒症,不能耐劳,所有部中一切日行公事,皆送私宅,由前清因贪革职员外郎丁惟忠一手批办”之说。[139]刺宋案发生以来,赵又绞尽脑汁,疲于应对,健康状况愈加糟糕,曾入法国病院接受治疗。屈永秋的医检报告也表明,其最后一次生病已有一段时间。因此,赵秉钧死亡并不十分出人意料。

朱启钤是赵秉钧内阁交通总长,在赵秉钧死去多年后,章士钊写信询问他是否知道赵秉钧之死内情,朱复函写道:

我闻津门传言,是智庵厨人被买通而下毒,其暴死于本宅厕中,时已午夜。先是洪述祖构成宋案,以勋位许应夔丞,夔丞索酬不遂,咆哮难制,述祖因扼杀之于京奉火车包房以灭口。时南北报纸,纷纷攻诘,都指为智庵主谋。项城与人谈到此事,兼有利用形势,推刃智庵之暗示。而智庵不甘为代罪羊,时出怨言。实亦述祖虽为智庵所养鹰犬,而宋案一切指示,悉出项城,智庵枉尸其名而已。智庵之出为直隶都督也,袁、赵显有违言,方被左迁。加以述祖深结项城以倾主,尤使智庵愤激。北洋为第一强藩,智庵入津,于自为辩护处,更觉放言无忌。先之以袁、赵之互怨,继之以赵、洪之内讧,于是项城认智庵为叛己抗命。述祖亦心怀恐惧,先下手为强,而智庵不免于死矣。或谓买通厨人,即述祖所为,是或可信。[140]

结合前所论述,朱启钤所云“述祖虽为智庵所养鹰犬,而宋案一切指示,悉出项城,智庵枉尸其名而已”,部分符合事实。但他又说袁世凯试图将应夔丞之死嫁祸于赵秉钧,洪述祖亦因赵“不甘为代罪羊,时出怨言”而心怀恐惧,因此由后者买通厨人毒死赵秉钧,却与事实不甚相符。其一,朱启钤所谓赵秉钧死于厨人下毒,是“闻津门传言”,并非他掌握内幕,以下关于赵秉钧之死的分析都是依据这一并不可靠的传言为前提。其二,洪述祖以“勋位”许应夔丞,而能够授予勋位的只有大总统,应夔丞索酬必然会使外间认为袁为刺宋幕后主使,从而使袁难以说清,故只有袁才有杀应动机,而非洪或赵。其三,赵秉钧死前,洪述祖为宋案重大嫌犯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并且洪已经逃匿至青岛德国租界。因为赵秉钧“放言无忌”就“心怀恐惧”而“先下手为强”,根本就无此必要。其四,赵秉钧死时,宋案风潮已经过去,袁在宋案风潮最盛之时曾极力为赵秉钧辩护,此时却要因应夔丞之死嫁祸于赵,既自相矛盾,又无此必要。其五,赵秉钧出任直隶都督,朱启钤解释为“袁、赵显有违言,方被左迁”,与事实亦不尽相符。实际上,刺宋案发生后,赵秉钧为自证清白,曾很多次提出辞去国务总理及内务总长,直到“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才同意,但转而又任命赵担任直隶都督这一重要职务。

实际上,赵秉钧被毒杀的谣言,当时就已经有过澄清。关于西电所云赵秉钧厨师被捕,杨以德曾向路透社记者明确“否认被拘之谣,且谓赵秉钧实死于积痼,其仆无一被疑就逮者”。[141]《顺天时报》也就失实报道刊登“更正”,称:“直督赵智庵前以警察能员位极总理,今者忽尔捐馆,民国舞台上遽失一台柱子,京津人心之恐慌,乃势所必至。本报即随所闻,登录‘京津间之临时戒严’一节,原冀各界得悉政府保安有道,人民不致虚惊。今据宪兵营称,赵督逝世,实系病故,内中无他项情节,政府亦自不必临时戒严。特此取消前闻,以免讹误。”[142]《神州日报》则发表通信,说明赵秉钧遭毒杀谣言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