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玄学清谈(第8/9页)

快嘴殷浩曾于家人墓所旁隐居十年,在此之前一度做过庾亮的参军。

时为荆州刺史的桓温,以孤旅越三峡天险攻灭成汉政权后,声名显赫起来。

为制约日渐坐大的桓温势力,在朝中执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决定叫殷浩出山,以其为扬州刺史(在东晋的军政地图上,荆州、扬州、江州、京口是最重要的四个地方,尤其是长江中游的荆州和下游的扬州往往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又督扬、徐、豫、青、兖五州军事。

此时,后赵羯族暴君石虎已死,北方大乱,东晋又有了用兵中原的机会。

桓温一度以为这个机会会落到自己头上,当得知北伐军司令官为殷浩后,甚为不平。

二人既是小时候的玩伴,又是长大后的竞争对手。在清谈玄理上,桓温搞不过殷浩,只好锐意往军政上发展。没想到,现在,在会稽王司马昱的支持下,殷浩把自己这条路也堵住,他怎能好受得了!

不过,桓温没采取什么行动,而是静观其变。

因为桓温很了解这个少年玩伴,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只是等待。

再说殷浩。在此之前,王羲之给殷浩写了封信,称其不适宜领兵北伐;王濛则给桓温写了封信,称殷浩的学识足以能使其从容应事,其本领与时人的赞誉是相当的。

就这样,到了永和九年秋,连纸上谈兵都很困难的清谈大师殷司令率军七万出发了。

出发时,殷浩刚上马就下马了,怎么呢?因为摔下来了。是凶兆,还是他压根儿就不会骑马?总之,最后的结果是还没看到洛阳的影子,殷浩就以名士之性情逼反了晋军先锋羌族首领姚襄,在其反戈一击下,殷浩大败而归。

桓温名温,可不温柔。

此时,落井下石名正言顺,于是上书朝廷,请废殷浩为庶人。

会稽王司马昱从了,贬殷浩到东阳信安。这还不算,桓温还放出风去:“少年时,我与殷浩曾同骑竹马,殷浩每次骑的都是我丢弃的,以此来看,和我相比,他终处于下风呀。”

被废信安的日子,清谈大师殷浩没了清谈伙伴,以读佛经度日。

闲暇的时候,殷浩便是生闷气,既有对桓温的恨,更有对司马昱的怨,每每对侍从说:“上人著百尺楼上,儋梯将去!”意思是:我顺着你(司马昱)的梯子爬上去了,现在可倒好,你把梯子给撤了!

日子如此憋屈,逼得殷浩终日在空中比画着写字。

大家很好奇,但又不知道他写的什么。后有好事者窃视,顺着他比画的字迹,模仿着比画,得出四字:“咄咄怪事。”

这是一个清谈家的命运。

总之,我们认为他神经了。

不过,也莫嘲笑殷浩,谁又不是这样?

在很多时候,我们甚至还没为什么痛哭过,人生就到眼前这一步了。

在那个时代,以清谈名士的身份率兵出征完败而归的例子很多,殷浩只不过是最典型的一个。咄咄怪事,后来被指称难以理解的事。事情怎么会这样?殷浩感到茫然: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做个闲来无事的清谈家多好!

当年,殷浩隐居丹阳家人墓所的时候,总有建康名士来拜访他。

有一次,来的是王濛、谢尚、刘惔。聊天中,三大名士感觉殷大师确实有绝尘之意。

回建康的路上,王、谢颇为感叹:“殷浩大师不出山为官的话,叫天下的苍生怎么办?”

一时间,朝野上下竟以殷浩比作管仲和诸葛亮,以殷浩出不出山来判断东晋的兴亡。真是太过分了。现在看来,这是在害殷浩啊!把他架到炉子上烤。殷浩后来终于惨败,说这话的那些人都哪儿去了呢?

当然,更大的责任得由他自己承担。

一直欣赏殷浩的王濛当初评道:“此人不但长处胜人,在对待长处上也胜过别人。”看来此话不实。

事情还没完。

后来,桓温良心似乎有所发现,觉得对自己的这个少年玩伴太狠了,于是想起用其为尚书令,并修书与殷浩。后者很惊喜(可能真是寂寞难挨了),既想答应桓温,又想在信中表现出一种不在乎的样子,于是在措辞上修改了半天。

后来,殷浩终于写完了,把信纸装进信封,但又不放心,拿出来再看一遍,如此反复多次,以致最后清谈大师完全把自己搞迷糊了,竟忘了把信纸装进信封,导致桓温收到一个空信封。他以为殷浩是在讽刺自己,于是大怒,从此再也不搭理这个少年伙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