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阅读背景:字体颜色:字体大小:[很小较小中等较大很大]

第四章 品人识鉴(第4/10页)

有此辉煌前辈,诸葛恢自然不会在王家面前低头:与诸葛家比起来,你们王家算什么?一个诸葛亮就顶你们家族一捆人吧?所以诸葛恢的骄傲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葛王、驴马的排名,只是跟字的发音有关。

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中说:“凡以二名同言者,如其字平仄不同,而非有一定之先后,如夏商、孔颜之类。则必以平声居先,仄声居后,此乃顺乎声音之自然,在未有四声之前,固已如此。故言王葛、驴马,不言葛王、马驴,本不以先后为胜负也。如公谷、苏李、嵇阮、潘陆、邢魏、徐庾、燕许、王孟、韩柳、元白、温李之属皆然。”

现在,就说说诸葛亮吧。

诸葛亮确实伟大。但是,也没有伟大到无边的地步。

关于诸葛亮的履历,无须多讲,他二十七岁时出山,虚岁五十四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在后来被看作智谋的化身,是因为小说的渲染和夸张。按正史记载,他的作用没那么大,很多著名的战役并不是他指挥的:赤壁之战,大破曹操,统帅是周瑜;三国局面的创立,进兵西蜀,基本上是刘备的事儿。

现在看来,诸葛亮只能算个战略家(如《隆中对》的畅谈),而不是个战术家。刘备死后,诸葛亮以北伐“恢复汉室”为己任进攻魏国,战术屡误,得不偿失。

在北伐行军路线上,诸葛亮始终坚持“兵出陇右”的原则,以求陇右与汉中形成掎角之势,步步为营地渗透魏国。

魏延则建议出奇兵直插长安。

刘备在时,对魏延甚为器重。当初始入四川,选大将镇汉中,人们都以为必是张飞,而刘备却选了魏延。刘备为魏延送行,问之:“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回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蜀国后期,魏延作为第一大将,始终不能发挥全力。这跟诸葛亮的压制有关。

魏延想自带万人,出子午谷,向长安疾进,跟诸葛亮双管齐下,但一次次被拒绝。魏延性傲,而诸葛军师只喜欢听话的部下。

二人的矛盾,不在于采取魏的奇兵计划后是否真的可以胜利,而在于它折射出一个命题:在军事上,在战争中,作为一方统帅,是不是应该具有冒险的勇气?或者说,冒险精神是不是一个统帅所应该具有的素质?

答案是肯定的。

后来,魏国邓艾伐蜀,出阴平小道以奇兵攻略成都一举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

作战中,你不可求事事皆有完全把握,以其为行事标准,只能步步受限制,进而说明指挥官的愚蠢和无能。

诸葛亮对魏延的计策不以为然,认为夺取长安后,会马上陷入包围中。

其实,兵下长安的意义在于“牵一发动全身”的战略威慑效果(魏国内部都已觉察到长安的重要和危险,才有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之举)。在魏国内部权力层(曹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的争斗背景下,攻下长安可以出现新机会。

况且,攻略长安后,出关中,东进洛阳,地势多为一马平川,行军效果远远要好于从四川出陇右,但诸葛亮就是不愿意冒险,盲目相信兵出陇右的好处(所谓进可攻,退可守,保险系数大)。

既然如此也罢,那你经营好了。

可事情又并非如此。

魏国军事力量之所以强大,关键一点就在于“屯垦”政策的成功,使每一个桥头堡阵地都有丰厚的粮草作为后盾。对于魏晋统帅,这已形成传统:曹操、邓艾、羊祜、杜预统军时都如此。

诸葛亮呢?

兵出陇右后,却于军队“屯垦”方面毫无建树。

诸葛亮只依靠后勤的远道运输(可是蜀道难啊),而粮草一旦接济不上,就被迫退兵,导致一次次劳而无功,即使后来颇为自得地发明了所谓“木牛流马”,也于事何补?

华歆与管宁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是个貌似感受双方人品的故事,但也不一定。

华歆字子鱼,是平原高唐(今山东德州)人,曹操的谋主荀彧死后,他出任尚书令;曹操又死,华成为曹丕身边的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