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暗流涌动的大唐,令人不寒而栗

1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朝堂之外烽烟四起。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吐蕃在西域忙活开了,连下18个羁縻州,又与于阗联合,攻击龟兹。帝国的安西四镇岌岌可危,警报从边塞一直传到帝都。

吐蕃是公元7世纪初期,也就是唐朝建国前后,统领西藏地区的国家,首都在拉萨,它是一个合并西藏各族的王国,统治阶级过着游牧生活,被统治阶级中,有为数不少的牧民。

唐太宗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头领松赞干布,采取怀柔政策。在文成公主人格、教养的感召之下,松赞干布在世期间,唐朝与吐蕃的关系非常良好。他死之后,幼子继位,再次攻入唐朝境内。

对于唐朝来说,吐蕃就是一个非常非常麻烦、难以安抚的邻国。这次,高宗皇帝曾经派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大元帅,率兵征讨。或许上天早有预兆,四月,长安地区下起了冰雹。六月,发生了更加令人不安的日食现象。紧接着七月,战无不胜的大唐第一勇士薛仁贵在大非川碰上了吐蕃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宰相论钦陵。

薛仁贵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败,让自己的一世英名有了不完美的一面。有人说,大非川之败的罪魁祸首是副大总管郭待封不听命令,乱指挥酿下的苦酒。无论如何,作为主帅,薛仁贵也难逃其责。

三统帅押到京师,皆免死除名,回家反省。

这一仗没打好的后果就是,吐蕃更加肆无忌惮了。吐蕃兵将在西域之地到处攻城、杀人、插旗帜、抢地盘、势不可挡。一口气在西域打下了大片领土,东接凉、松、茂、嶲等州,南邻天竺(今印度、尼泊尔),西至葱岭,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本来只是想抢点物质,发点小财,结果抢来抢去不小心抢出个超级大国。

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前后,吐蕃又卷土重来,唐境告急。高宗皇帝命宰相刘仁轨出兵镇守洮河(今甘肃西南部)。

这时的刘仁轨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被李义府整得差点跳海的官场落拓之人,能从一个六十多岁老兵蛋子一路混到宰相,刘仁轨创造了一个纪录。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历史上那些宰相们还真没有几个能撑船的,刘仁轨也不例外。

当时他与朝中另一宰相李敬玄不和,互相看对方不爽,暗中较劲。每次刘仁轨有事上奏,李敬玄就要横插一竿子。一个说东,另一个就扯西。刘仁轨嘴上不说,心里恨不得把李敬玄摁倒在地,打一顿解解气。

这次是个机会,刘仁轨赶紧向高宗皇帝推荐李敬玄来替他,满脸的真诚,一肚子的坏水:“西边镇守,除了李敬玄没有人可以担当大任。”李敬玄在历史上名气不大,名气不大说明这个人算不上坏人,无劣迹可查。

史书对他的评价不低,说这个人高风亮节,有性格,有人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典型的知识分子,因循守旧。

贞观末年(公元649年),高宗还在东宫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就把李敬玄推荐给了他,后召入崇贤馆侍读,曾在吏部(更名后叫“司列”)任职,也就是组织部部长,掌管人事工作。

李敬玄的工作能力不是一般地强。史载,当时组织部门掌管的后备干部有一万多人。他基本上在大街上看见这个人就能叫出对方的名字来(典铨有序,选者岁万余人,每于街衢见之,无不知其姓名,时人服其强记)。

那时,干部档案又没有照片贴。李敬玄要叫出这些后备干部的名字,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见过这一万多人。一万多人就是排着队约见也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还要将长相与名字对应起来,可见难度之大。

刘仁轨和李敬玄到底因为什么结下梁子,历史资料上没有翔实的交代,但推测无外乎两种可能。

一是两人同是宰相,同是文人,文人相轻。刘仁轨虽然骑着高头大马,带兵打过仗,但毕竟还是文人一个。文人就要有文人的脾性——谁也瞧不上谁。

二是两人阵线不同,观点立场不同。当年刘仁轨被李义府整得半死不活,算是反武派,而李敬玄是许敬宗一手提拔起来的,算是半个拥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