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命苦的皇帝(第5/6页)
咸丰非常生气,批复说:“如果向外国借兵,只会让他们更加轻视我们,后患无穷。”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十八日,也就是《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的两天,法国公使葛罗向恭亲王奕䜣主动提出愿意为大清剿匪。奕䜣大为欢喜,他是极力主张借洋人的枪灭掉长毛的。咸丰此时也有所动摇,下诏各省督抚讨论。
主张借刀杀人的主要是江南的一些官员,这可能跟江南遭受的破坏最大有关。反对派以漕运总督袁甲三为代表,袁甲三是河南人,袁世凯的叔公,他是一个中国传统的士大夫,荣辱观很强。第三种是模棱两可的中立派,以曾国藩为代表,曾国藩可能是怕洋人抢走了自己的功劳,如果自己被太平军干趴下了,那时候他肯定是赞同借刀杀人的。
最后,咸丰接受了袁甲三的意见,公开表扬袁甲三深谋远虑,说就算洋鬼子剿灭了长毛,以后也会在我们头上拉屎拉尿,就像他们在印度干的那样。
总之,综合各种考虑,咸丰拒绝了外国人的“援助”。
咸丰这么做让列强很没面子,列强既然是列强,难免就霸道些,热脸贴冷屁股让他们有些恼火。感情受伤是次要的,利益没得到才是无法忍受的。
误事宠臣叶名琛
一个太平天国足以把国家搞得天翻地覆,这时候如果洋人能够厚道一点,情况或许不会糟糕到这个地步。咸丰万万没有料到列强会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很无辜:我什么时候招惹你们了?
这事如果真要怪的话,就怪咸丰的宠臣叶名琛。
论年龄,叶名琛可以当咸丰的老爸,大他二十二岁。叶名琛一生非常顺利,二十六岁考中进士,之后做官一路飙升。叶名琛这人既有实干才能,又会文章之术,还懂理学。这样一个人,升官想慢一点只怕都难。
道光赏识叶名琛,咸丰就更加赏识他了。当年英国人要进入广州,就是叶名琛和徐广缙死扛着,最终赢得了胜利。这一点,咸丰牢记在心里。徐广缙被派去征剿太平军后,叶名琛顺理成章地成为两广总督。叶名琛也确实是实至名归,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平定了广州的凌十八起义,粉碎了凌十八和洪秀全会师的计划。
叶名琛对外能让英国人服帖,对内又能干净利落地消灭流寇,在咸丰眼里,他简直是个全才。
不久,广州爆发了大规模的天地会起义,人数发展到十万,叛军一路攻城略地,包围了广州。叶名琛手中可用的兵只有一万人,处境是很艰难的,但叶名琛并没有开口向咸丰求救,甚至都不伸手要钱,居然自己摆平这些人,把他们赶出广州。
在叶名琛的治理下,广州的战火终于熄灭。你说咸丰能不高兴吗?广州人向来喜欢闹事,全国各地都乱了,这里还不乱,全国各地都伸手要钱,唯独叶名琛好像从不缺钱花一样。叶名琛,你是好样的,多一些你这样的人,国家也不会变成这样。
咸丰接连加封叶名琛为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把广州的事情放心地交给他,自己不闻不问。叶名琛呢,不仅把广州治理得秩序井然,还不断地支援湘军,为湘军采购军火。
在清朝,两广总督相当于外交大臣,叶名琛负有双重使命。在当时的情况下,外交是最难处理的。
叶名琛失败就失败在外交这块。
1854年4月25日,英国公使包令要求会见叶名琛,谈论修约的事。所谓修约就是英国单方面提出霸王条款。叶名琛虽然骨头很硬,但是他不懂怎么跟外国人打交道,他的外交策略非常简单,就是避免跟外国人接触,对于外国人的要求尽量用温和的语言拒绝,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包令想进入总督衙门跟他谈判,叶名琛自知拒绝不了,表示不可以在衙门里,只能在城外的酒楼里谈。包令很恼火,坚持要在衙门里谈。
包令看这事没有结果,加上他了解叶名琛这个人是个一根筋的顽固派,决定直接到上海或是天津,跟清廷的其他官员交涉。
叶名琛给咸丰上了一封奏折,大意是说这些洋人就喜欢瞎折腾,皇上您不用担心,这事我能搞定。
咸丰对叶名琛非常放心,认为他一定能驾驭自如,自己都不用给他什么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