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削藩帝国最惊险的时刻(第4/18页)

吴三桂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向康熙提出撤藩:“臣吴三桂镇守云南十六年,每天都思皇恩浩荡,只希望在工作岗位上幸福地死去,怎么敢遽然请求退休。只是听到平南王尚可喜蒙皇上恩准,过好日子去了,我也想好好休息,希望皇上恩准撤藩。”

康熙毕竟年轻,接到这样的奏疏,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当他把吴三桂请求撤藩的奏疏拿到朝堂讨论时,出现了他意料不到的情况。

大多数大臣都反对撤藩,只有兵部尚书明珠和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才支持撤藩。康熙看没有达到效果,又主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此事,结果还是大多数不主张撤藩。

但康熙一意孤行,心中老早就打着削藩的算盘,他首先表明:三藩手握重兵,日子长了,始终是一种祸患。接着又信心十足地表示:“三藩的子侄不少留在京城做人质,料想他们应该不会叛变。”

年轻人康熙错了,那些歌颂康熙天纵英才的人也错了。在处理撤藩问题上,康熙告诉世人:我不是什么千古一帝,我只是一个年轻人,一个渴望达到目的而思虑不周的年轻人。

愤怒的吴三桂

康熙是铁了心要撤藩,立即向兵部、吏部、户部发出指令,让他们做好撤藩的善后工作。

康熙的使者很快就到了云南,使者向吴三桂宣读了诏谕,诏谕首先歌颂吴三桂精忠报国,镇守边疆多年,为皇帝分担南方之忧;接着,诏谕又指出,自古帝王能够平定天下,无不是靠军队和武臣的功劳,一旦四海平定,帝王们必定要班师息兵,让百姓和士卒都休养生息,这样对皇帝对武将都有好处;平西王你年纪也大了,长年驻扎在蛮荒之地,想必也想过一种游山玩水诗情画意的生活,你不妨来北京陪皇帝,君臣偕乐,这样既可以让子孙后代永享王爵,又能国家安定,君臣和睦,多好啊!

吴三桂傻眼了,他被康熙的“真诚”震怒了,康熙你还当真了。康熙确实很认真,撤藩工作他做得细致入微,尽力满足三藩在物质上的需求。撤藩是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的,这些康熙都说没问题,康熙努力做到仁至义尽。

据说,撤藩令下来之后,吴三桂气得说不出话来,两眼无神,呆若木鸡。也能理解,一辈子不要脸不要命就换来这点家底,康熙要一下就拿走,搁谁谁郁闷。

吴三桂本来只想做个姿态,表示我忠于清廷,他满以为康熙会挽留他,让他继续镇守云南。没想到,康熙居然真的同意,弄假成真,不好收场啊!

吴三桂愤怒、无语、紧张、痛苦、郁闷……

碰到这种事情,没有人可以非常淡定的,但吴三桂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很快就冷静下来。他很清楚地看到,撤藩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生死存亡的大事,如何应对,绝对不能冲动。

摆在吴三桂面前的路有两条:一、听从组织安排,响应撤藩政策;二、孤注一掷,起兵造反。听从组织安排会有什么结果呢?听从组织安排后,吴三桂还是一个王爷,还是一个有钱的大腕。但是,作为一个军人,他将失去自己的军队和军权。要知道,吴三桂所有荣华富贵的基础都在于手中的那支军队,他的一生是战争的一生,他能够混到今天,都是出生入死得来的。没有军队的吴三桂就没有安全感。

吴三桂费尽心机想逃脱兔死狗烹的历史定律,可惜规律就是规律,任凭吴三桂再狡猾,这一天还是来了。历史上,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没有通过任何流血事件就解决了中央集权问题。宋太祖是唯一一个成功绕过兔死狗烹历史定律的人。

我们当然可以设想,吴三桂你交出兵权又有什么,子孙后代永享富贵不是一样好吗?

吴三桂绝对不是一个傻子,如果有谁能够保证交出兵权后一定能永享富贵,我想他还是会交出的。但历史是残酷的,更多的情况是交出兵权就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很容易被灭族的,别说永享富贵。何况,吴三桂是汉人,康熙是清朝皇帝,两人之间的差距本来就大,要建立良好的信任很难。

吴三桂的部将也是极力主张造反的,他们说:“大王的军威举世第一,大王振臂一呼,天下必定云集响应,到时兵锋所指,可以迫使清军划地求和,学习刘邦的榜样,迫使清军交还世子和世孙。如果我们迁到辽东,他日朝廷一旦吹毛求疵,恐怕我们就只能引颈就戮了,起兵的话,反而可以保全自己。”